[1] |
张玉华.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水平分析与深化策略[J]. 全球教育展望, 2023, 52(3):48-61.
|
[2] |
张辉蓉, 谢小蓉. 跨学科视域下的校长课程领导力:内涵特征、构成要素与提升策略[J]. 教育科学, 2021, 37(6):29-35.
|
[3] |
张华. 论理解本位跨学科学习[J]. 基础教育课程, 2018(22):7-13.
|
[4] |
[10] 袁丹. 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意蕴辨读与行动路向[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10):70-77.
|
[5] |
郭元祥. 论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内在条件与实践诉求[J]. 教育研究, 2020, 41(4):4-15.
|
[6] |
黄志军, 郑国民. 国际视野下跨学科核心素养测评的经验及启示[J]. 教育科学研究, 2018(7):42-47.
|
[7] |
闫白洋. 跨学科素养测评的国际经验:PISA命题与启示[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9, 35(8):10-14.
|
[8] |
钟启泉. 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J]. 基础教育课程, 2021(11):5-20.
|
[9] |
邵朝友, 徐立蒙. 跨学科素养评价:欧盟成员国的经验与启示[J]. 教育发展研究, 2018, 38(6):48-53.
|
[11] |
邓靖武. 基于学习视角的物理课堂构建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 39(8):112-117.
|
[12] |
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23.
|
[13] |
阿弗烈·诺夫·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M].靳玉乐,刘富利,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8.
|
[14] |
秦玉友, 张广斌. 课程改革:结构重组与文化重建[J]. 全球教育展望, 2011, 40(11):10-14.
|
[15] |
裴娣娜. 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 2002(4):5-8.
|
[16] |
辛继湘. 课程研究的文化觉醒:21世纪以来我国课程文化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9, 18(4):112-118.
|
[17] |
[18][25][26] 郭华. 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突显学生主体地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9(4):107-115.
|
[19] |
中国教师报编辑部. 那些影响教学改进的概念[N]. 中国教师报,2021-01-06(5).
|
[20] |
李琪.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地理研究性学习策略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增刊1):197-199.
|
[21] |
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2-09-13)[2022-11-2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1209/t20120913_145603.html.
|
[22] |
[23] 李润洲. 教育理论的哲学审视[J]. 教育学报, 2010, 6(3):11-15.
|
[24] |
鲍银霞, 汤志娜. 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批判与发展[J]. 教育科学, 2014, 30(6):39-44.
|
[27] |
勤华, 陈丽, 郭利明, 等. 理论与技术双向驱动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新范式[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4):56-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