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黄瑶, 马永红, 王铭. 知识生产模式Ⅲ促进超学科快速发展的特征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 37(6):37-45.
|
[2] |
GIBBONS M.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 London: AGE Publications, 1994:36.
|
[3] |
CARAYANNIS E G, DAVID F J. CAMPBELL D F J. Mode 3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quadruple helix innovation systems: 21 st century democrac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 development[J]. Minerva, 2012(1):139-142.
|
[4] |
龚放. 现代大学制度创新的“应为”与“可为”:一流大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7):40-45.
|
[6] |
文少保. 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逻辑起点、难点与策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1):34-38.
|
[7] |
[22] 王卓君, 余敏江. 政府决策与新型智库知识生产的良性互动: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的研究[J]. 政治学研究, 2016, 131(6):105-114.
|
[8] |
吴业春, 李建强. 美国一流的高校智库功能定位及特色发展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5):89-95.
|
[9] |
蒋平. 再论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理论的三种假说[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8, 6(5):1-14.
|
[10] |
王锡锌, 章永乐. 专家、大众与知识的运用:行政规则制定过程的一个分析框架[J]. 中国社会科学, 2003(3):113-127,207-208.
|
[11] |
任强. 我国高校智库研究的主题特征与发展趋势:基于CSSCI期刊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J]. 高教探索, 2018(4):19-25.
|
[12] |
邹巍, 郭辰. 我国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及其提升路径[J]. 教育科学, 2014, 30(3):66-70.
|
[13] |
[23] 马廷奇, 许晶艳.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学科建设模式创新[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2):66-71.
|
[14] |
沈国麟, 李婪. 高校智库建设:构建知识生产和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6(4):46-50.
|
[15] |
张旭. 中国智库评价体系的困境与建构反思[J]. 情报杂志, 2018, 37(9):15-20.
|
[16] |
黄瑶, 王铭. “三螺旋”到“四螺旋”:知识生产模式的动力机制演变[J]. 教育发展研究, 2018, 38(1):69-75.
|
[17] |
殷朝晖, 黄子芹.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的一流学科建设研究[J]. 大学教育科学, 2019, 178(6):61-66.
|
[18] |
张德祥, 王晓玲. 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与“双一流”建设[J]. 江苏高教, 2019, 218(4):1-8.
|
[19] |
[24][30] 李志峰, 高慧, 张忠家. 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与大学科学研究的模式创新[J]. 教育研究, 2014, 35(3):55-63.
|
[20] |
李立国, 张海生. 以知识创新为导向的大学治理变革逻辑与秩序维度[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 42(12):12-20.
|
[21] |
张海生.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新工科建设的基本策略[J]. 中国高校科技, 2018(9):47-51.
|
[25] |
[28] 武学超. 模式3知识生产的理论阐释:内涵、情境、特质与大学向度[J]. 科学学研究, 2014, 32(9):1297-1305.
|
[26] |
[27] 刘海峰, 刘畅, 曹如中. 智库治理能力的内涵与机理研究:基于智库服务政府决策视角[J]. 情报杂志, 2018, 37(3):193-199.
|
[29] |
王驰, 丁炫凯. 高校智库知识生产:一种类型学的分析[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2, 7(1):13-23.
|
[31] |
刘福才, 余晖. 高校智库评价“唯论文”导向的破解[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23):53-55.
|
[32] |
石东. 智库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访布鲁金斯研究院理事会主席约翰·桑顿[J]. 决策与信息(上半月), 2009(8):5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