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邹敏. 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属性及权责问题探讨[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3):32-36.
|
[2] |
[18] 高建波, 瞿婷婷. 学校课后服务的“非正式课程”属性及其实施理路[J]. 课程·教材·教法, 2023, 43(3):63-70.
|
[3] |
熊晴, 朱德全. 学校“课后课程”供给体系建设:逻辑框架与推进机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3):29-34.
|
[4] |
周佳. “双减”政策背景下博物馆教育潜能释放路径探究[J]. 教育科学, 2022, 38(1):35-40.
|
[5] |
教育部. 关于推广第五批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的通知[EB/OL].(2022-07-14)[2022-11-12]. http://www.moe.gov.cn/s78/A06/tongzhi/202207/t20220722_647850.html.
|
[6] |
熊晴, 朱德全. 学校“课后课程”建设的底层逻辑:动力结构与支持条件[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4(11):123-132.
|
[7] |
祁占勇, 方洁.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双减”政策执行的多重困境及其纾解策略[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56-71.
|
[8] |
刘倩, 程天君. “双减”政策施行的结构困境及其纾解:基于城市家庭参与教育改革的案例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 2023, 43(9):28-37.
|
[9] |
杨磊, 朱德全, 樊亚博. 教育真的内卷了吗:一个批判分析的视角[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2, 43(2):179-189.
|
[10] |
吴虑, 杨磊. ChatGPT赋能学习何以可能[J]. 电化教育研究, 2023, 44(12):28-34.
|
[11] |
杰恩·弗利纳. 课程动态学:再造心灵[M]. 吕铁芳,邵华,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156.
|
[12] |
[22][28][30]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M]. 吴寿彭,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86,86,85,86.
|
[13] |
[14][31] 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M].张竹明,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60,49,61.
|
[15] |
[1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501,501.
|
[17] |
卡尔·雅斯贝斯. 时代的精神状况[M]. 王德峰,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117.
|
[19] |
肯·罗宾逊, 卢·阿罗尼卡. 让学校重生[M]. 李慧中,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131.
|
[20] |
Common Worlds Research Collective. Learning to become with the world:education for future survival[EB/OL].(2020-11-28)[2022-12-26].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4923/PDF/374923eng.pdf.mult.
|
[21] |
[32][33][36][38] 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268,261,261,267,167.
|
[23] |
李章印. 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重新解读[J]. 哲学研究, 2014(6):67-74.
|
[24] |
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 赵祥麟,等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12.
|
[25] |
詹姆斯·比恩. 课程统整[M]. 单文经,等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9-14.
|
[26] |
冯建军, 刘铁芳, 万永奇, 等.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向(笔谈)[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1(4):1-20.
|
[27] |
冯丹, 朱德全.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性逻辑[J]. 民族教育研究, 2023(4):119-127.
|
[29] |
靳玉乐, 张铭凯. “双减”政策的战略意义、实施挑战与进路选择[J]. 教育科学, 2022, 38(6):15-20.
|
[34] |
屠莉娅. 变局中的课程立场:课程建构的新知识图景[J]. 全球教育展望, 2021, 50(7):28-41.
|
[35] |
戴维·琼金斯.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M]. 杨彦捷,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113.
|
[37] |
熊晴. 走向人技共生:职业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J]. 当代职业教育, 2023(4):19-26.
|
[39] |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 马修·理查德. 僧侣与哲学家[M]. 赖声川,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210.
|
[40] |
The British School of Tashkent. Education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EB/OL].[2022-11-12]. https://www.nordangliaeducation.com/en/our-schools/uzbekistan/tashkent/british/learning/after-school-clubs.
|
[41] |
屈璐. 日本课后服务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以牛久市学社合作模式为例[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9(2):64-70.
|
[42] |
Afterschool Alliance. Our mission,values & goals[EB/OL].[2022-11-15]. http://www.afterschoolalliance.org/aboutUsVision.cfm.
|
[43] |
Afterschool Alliance. Library and afterschool partnerships:how afterschool providers are working together with public libraries[R]. Washington,D.C., 2017:4.
|
[44] |
杜明峰, 范勇, 史自词. 学校治理的理论意图与实践进路[J]. 教育研究, 2021, 42(8):132-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