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EB/OL].(2022-05-17)[2022-11-04]. http://www.gov.cn/xinwen/2022-05/17/content_5690837.htm, 2022-05-17.
																						 | 
										
																													
																							| [2] | 
																						 
											[38] C·赖特·米尔斯. 社会学的想象力[M].陈强,张永强,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1-7.
																						 | 
										
																													
																							| [3] | 
																						 
											[8] [19]赵延东, 刘永树. 对“考研热”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思考[J]. 青年研究, 1996(11):30-33.
																						 | 
										
																													
																							| [4] | 
																						 
											历年考研报名人数统计(含2005-2023年)[EB/OL].(2022-12-25)[2023-05-05]. https://www.dxsbb.com/news/124228.html.
																						 | 
										
																													
																							| [5] | 
																						 
											[7]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EB/OL].(2022-12-25)[2023-05-05]. https://www.eol.cn/e_ky/zt/report/2023/catalog.html.
																						 | 
										
																													
																							| [6] | 
																						 
											扩招是“应时”,也为“谋远”[EB/OL].(2020-05-25)[2022-11-04].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5/t20200525_ 458547.html, 2020-05-25.
																						 | 
										
																													
																							| [9] | 
																						 
											[20] 熊倪娟, 赵东辉, 施祖麟. 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与社会人的流动渠道:对“考研热”的经济学与社会学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2):47-54.
																						 | 
										
																													
																							| [10] | 
																						 
											 刘彦华, 杜卉, 朱丽娜. 成就动机与大学生考研心理的调查与思考[J]. 教育科学, 2006(3):89-91.
																						 | 
										
																													
																							| [11] | 
																						 
											[18] 刘天军. 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陕西省6所高校抽样调查的实证分析[J].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3, 16(4):71-75.
																						 | 
										
																													
																							| [12] | 
																						 
											 兰亚明.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对策[J]. 中国青年研究, 2010(9):92-95.
																						 | 
										
																													
																							| [13] | 
																						 
											 宁小华. 毕业生就业状况与考研的关系[J]. 中国高教研究, 2002(2):57-58.
																						 | 
										
																													
																							| [14] | 
																						 
											 陈云. 读研之路:高等教育分层及其结果的试探性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 
										
																													
																							| [15] | 
																						 
											 陈振中. 文凭生产的“逻辑”:“学历社会”动因的一种解读[J]. 现代大学教育, 2005(6):6-10.
																						 | 
										
																													
																							| [16] | 
																						 
											 唐检云, 谢慧敏. 一般院校吸引优质生源的思路:基于X大学2016年推荐免试研究生志愿选择影响因素的调研[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9):35-40.
																						 | 
										
																													
																							| [17] | 
																						 
											 陆一. 文凭型升学取向与高教大众化[J]. 复旦教育论坛, 2020, 18(5):1.
																						 | 
										
																													
																							| [21] | 
																						 
											[22] 迈克尔·桑德尔. 精英的傲慢: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M]. 曾纪茂,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21:12、83.
																						 | 
										
																													
																							| [23] | 
																						 
											[24] [33] [40] [41]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M].夏璐,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144、59、50、123、179.
																						 | 
										
																													
																							| [25] | 
																						 
											 赵静蓉.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17.
																						 | 
										
																													
																							| [26] | 
																						 
											[28] [29] [30] [31] [32] 查尔斯·泰勒. 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8:3-29、3、28、28、18、20.
																						 | 
										
																													
																							| [27] | 
																						 
											 查尔斯·泰勒. 现代性的隐忧:需要被挽救的本真理想[M].程炼,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19-33.
																						 | 
										
																													
																							| [34] | 
																						 
											 傅敏, 田慧生. 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J]. 教育研究, 2008(5):36-40.
																						 | 
										
																													
																							| [35] | 
																						 
											[36] 周勇.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访谈[J]. 教育发展研究, 2004(9):56-60.
																						 | 
										
																													
																							| [37] | 
																						 
											 阿克塞尔·霍耐特. 为承认而斗争:论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M].胡继华,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2-240.
																						 | 
										
																													
																							| [39] | 
																						 
											[42] 哈特穆特·罗萨. 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郑作彧,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127、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