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汪民安. 感官技术[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256、2
|
[2] |
[16] [18] [20] 让·鲍德里亚. 物体系[M].林志明,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23、2、6、译序15
|
[3] |
马克斯·霍克海默. 批判理论[M].李小兵,李云龙,刘跃辉,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9: 250.
|
[4] |
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12.
|
[5] |
马克斯·霍克海默, 西奥多·阿多诺. 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08.
|
[6] |
于海. 西方社会思想史[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473.
|
[7] |
BENJAMIN W. The work of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M]. New York: Penguin Group, 2008: 27.
|
[8] |
肯·格尔德. 芝加哥学派:亚文化研究的学科化[J]. 达生,译.国外理论动态, 2013(10):44-48.
|
[9] |
MILNER A, BROWITT J. Contemporary cultural theory[M]. Sydney: Allen & Unwin, 2002: 33.
|
[11] |
阿尔君·阿帕杜莱. 消散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M].刘冉,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55.
|
[12] |
张进, 王垚. 物的社会生命与物质文化研究方法论[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7(3):42-48.
|
[13] |
KOPYTOFF I.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C]//APPADURAI A.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64.
|
[14] |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M].郭英,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97.
|
[15] |
克利福德·格尔茨. 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4: 5.
|
[17] |
张闳. 言辞喧嚣的时刻[M].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14: 225.
|
[19] |
让·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0.
|
[21] |
让·鲍德里亚.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204-205.
|
[22] |
张先清. 物件的文化:中国学者的早期田野采集志反思[J]. 民族学刊, 2016(1):1-7.
|
[23] |
丁钢. 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 教育研究, 2003(2):2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