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石鸥. 最不该忽视的研究:关于教科书研究的几点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5):5-9.
|
[2] |
REMILLARD J T. Curriculum material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 a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teachers’ curriculum development[J]. Curriculum inquiry, 1999, 29(3):315-342.
|
[3] |
安桂清. 教材使用的研究视角与基本逻辑[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 39(6):69-74.
|
[4] |
孔凡哲, 史宁中. 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分析与水平测定[J]. 上海教育科研, 2008(3):4-9.
|
[5] |
章全武. 中小学教师教科书使用的问题表征、过程模型与优化路径[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3):79-85.
|
[6] |
张迪. 具身视域下的教师教材使用:价值意蕴、模型构建与实现理路[J]. 当代教育科学, 2023(4):72-79.
|
[7] |
雷浩. 素养本位的教师教材使用层级互动模型建构[J]. 课程·教材·教法, 2024, 44(7):20-28.
|
[8] |
雷浩, 杨春明. 学校层面教材使用的学理价值、现实困境与基本逻辑[J]. 全球教育展望, 2024, 53(2):45-56.
|
[9] |
刘启迪. 新时代我国统编教材的使用方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20(8):23-27.
|
[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12.
|
[11] |
张文, 丛雨馨. 教师的教科书使用取向研究:基于二维模型的课堂实录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 42(34):41-46.
|
[12] |
杨帆, 何雨璇, 夏之晨. 反思会持续改善教师的课堂行为吗:基于对不同教学理念教师的追踪调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10):17-2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2.10.002
|
[13] |
PANG J S.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practices in Korean elementary mathematics classrooms[J].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03(3),445-452.
|
[14] |
毕华林, 万延岚. 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教科书:基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化学教科书的调查研究[J]. 教育学报, 2013, 9(2):70-75.
|
[15] |
张定强. 教师成长不可缺失的特质:反思性分析[J]. 课程·教材·教法, 2011, 31(5):92-97.
|
[16] |
辛涛. 教师反思研究述评[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8(3):103-106.
|
[17] |
REMILLARD J T. Examining key concepts in research on teachers’ use of mathematics curricula[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5, 75(2):211-246.
|
[18] |
朱华. 论教师的教材素养及其提升[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3(4):180-184.
|
[19] |
丁浩然, 刘学智. 中小学教师教材素养:现状与进路[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8(1):114-121.
|
[20] |
王雨, 毕华林. 中学理科教师教科书素养模型的建构与应用研究[J]. 化学教学, 2024(12):20-26.
|
[21] |
霍秉坤. 教科书使用取向的核心:教师专业发展[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 14(2):23-35.
|
[22] |
刘倩, 马云鹏. 新课标背景下教材使用的目标定位、导向特征与实践向度[J]. 课程·教材·教法, 2023, 43(1):37-43.
|
[23] |
杨帆, 许庆豫. “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教学理念辨析:基于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J]. 高等教育研究, 2015, 36(12):78-86.
|
[24] |
石鸥, 王雅娴. 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文化:中国经验与全球意义[J]. 课程·教材·教法, 2024, 44(6):26-35.
|
[25] |
王梓霖.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缓一点也无妨[J]. 教育家, 2024(46):31-33.
|
[26] |
安桂清. 教材使用的研究视角与基本逻辑[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 39(6):69-74.
|
[27] |
李学.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兼论教材使用功能的完善[J]. 教育发展研究, 2008(10):82-85.
|
[28] |
章全武. 教师教科书使用取向及其影响因素个案研究[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2, 48(4):162-171.
|
[29] |
张文, 刘艳琳. 论新时代教科书的高质量发展[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2, 21(5):110-117.
|
[30] |
李新, 石鸥. 教学性作为教科书的根本属性及实践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 36(8):25-29.
|
[31] |
石鸥, 张文.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呼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科书[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 36(9):14-19.
|
[32] |
提升教师教材素养,增强教材育人成效[EB/OL].(2024-05-17)[2024-06-2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4/2024z104/202405/2024051711311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