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从生产性到育人性:西方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徐辉
    教育科学    2020, 36 (5): 27-34.  
    摘要1751)   HTML77)    PDF(pc) (992KB)(1996)    收藏

    西方古代劳动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面向生产实践,带有明显的体力劳动倾向。劳动教育存在于普通教育之中,没有独立形态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思想主要关注生产物质产品,维持人们生活的需要,也包含身体锻炼和健康的需要。近代劳动教育思想最大、最鲜明的特征是出现了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和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具有阶级性、生产性、育人性和休闲性的特点。现代劳动教育思想更加注重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劳动教育的任务明显增多,劳动教育的形式日益多样化,服务国家的劳动教育的内容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西方劳动教育思想是与当时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的,每个时期的劳动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内涵与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反思(笔谈)
    崔允漷, 余文森, 郭元祥, 刘晓庆, 徐斌艳, 陈霜叶, 王小明, 刘钧燕, 杨晓哲, 王涛, 陈建吉, 王少非
    教育科学    2020, 36 (3): 1-24.  
    摘要1015)   HTML609)    PDF(pc) (1268KB)(1403)    收藏

    对于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反思,应该认识到信息科技只是推动教学变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在学习、真学习”,学习动机是关键,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变为有趣、有用、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提高对学生学习的“粘度”。线上和线下教学只是知识呈现的载体不一样,从学生学习的视角说,都需要经历阅读、思考、表达三个基本环节。在线教学要由新技术走向新形态,需要赋予新技术育人功能,聚焦育人方式改革的要求,重建教学价值观、重组教学结构、再造教学程序、重构教学文化,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居家在线学习”引发对非正式学习环境学习的思考,开发非正式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应指向育人目标、发展核心素养,要坚持优先性、全纳性和科学性原则要求。在线教学的课程与教学设计需要观照和回应疫情的多个侧面以及疫情给学习者带来的影响,同时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后疫情时期,当在线教育模式更多融入线下课程、课堂与教学时,新的混合教育制度需要超越技术的视角,重构制度中的规训与监控机制,以更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给学生和学习赋权。未来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教学新常态,需要关注三个核心要素:数字资源、流程再造、组织管理,同时学校与校外机构都将走向线上与线下融合,两者在建设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将大有合作的空间。期望复学之后的学校教育能够留住“学为中心”的观念,留住“互联网+”的教学方式,留住学生的疫情记忆,让疫情成为学生成长的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我国幼小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与展望*
    刘源, 张志勇
    教育科学    2021, 37 (1): 83-89.  
    摘要1086)   HTML84)    PDF(pc) (895KB)(1274)    收藏

    全面、系统地研究幼小衔接政策内容是反思幼小衔接政策制定科学性的基础,也是深入研究幼小衔接政策执行的依据。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幼小衔接政策文本中对幼小衔接实施主体和实施对象、幼小衔接实施目标、幼小衔接实施措施以及幼小衔接实施保障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对政策规范的目标、对象和措施三个要素在完整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幼小衔接政策存在政策目标只重视解决表层问题,政策对象不够全面,政策措施缺乏系统配套等局限。今后我国幼小衔接政策内容的完善,应当进一步明确幼小衔接政策的目标,精准清晰地规范幼小衔接政策的对象,健全幼小衔接政策中的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梁超, 常若松
    教育科学    2020, 36 (3): 46-51.  
    摘要840)   HTML64)    PDF(pc) (973KB)(1246)    收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夯实健康中国的重要社会基石。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尚有些许不足,表现出了明显的临床倾向、德育化倾向、西方文化倾向和经验性教育倾向。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应不断强化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属性、坚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作用、坚定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自信、夯实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底蕴。未来,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要不断走向深化,为此,教育相关部门和中小学管理主体要在政策上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及课程构建要走向专业化和科学化、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要建立联合机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家校共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STEAM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变革策略*
    李学书, 范国睿
    教育科学    2020, 36 (1): 82-90.  
    摘要719)   HTML43)    PDF(pc) (1005KB)(1240)    收藏

    当前STEM教育已经成为国内外K-12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它与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是变革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参照。因此,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可以在四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以STEAM素养为参照确立科学教育目标体系,克服幼儿园过多关注科学知识掌握而忽略幼儿简单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问题;二是以STEAM教育主题项目为抓手组织教育内容、促进学科融合,从而培养幼儿核心素养;三是以STEAM问题探究为驱动,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调动幼儿探究积极性;四是以STEAM教育生态为纽带开发和利用科学教育资源,促进优势资源积累和整合,提高科学学习品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教师培养课程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知识发展的贡献*——以D大学英语教育硕士为例
    刘丽艳, 秦春生
    教育科学    2021, 37 (1): 46-53.  
    摘要510)   HTML51)    PDF(pc) (925KB)(1159)    收藏

    本文以D大学为个案,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专业知识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跟踪研究,着重分析了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专业知识各基本成分与各类教师培养课程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专业知识整体发展较好,但各成分呈现不同程度的发展水平;不同类型教师培养课程对于英语教育硕士专业知识发展的贡献程度不同,教育实践课程对英语学科教学知识发展贡献最大,学科素养课程对英语学科知识发展有较高贡献,学科教学课程对课程知识积累有促进作用,教育理论课程对教育理论知识没有起到应然的促进作用;并据此得到一些有助于教师培养项目持续改进的结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责任探究*——以“坡芽歌书”为例
    董云川, 林苗羽
    教育科学    2020, 36 (1): 9-14.  
    摘要632)   HTML786)    PDF(pc) (954KB)(1105)    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云南富宁壮族地区的“坡芽歌书”属于最具“活化石”特点的非遗文化种类。现实中,各种外力的驱使模糊了传承的目的和方向,本土教育积极跟进但取向迷茫。由于内生机制不健全,过分依赖外部力量,导致美好的传承意愿与实际的教育效果之间存在反差。第一,在教育目的上,未能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育人之间的矛盾;第二,在教育内容设计上,学生经验与课程内容明显脱节;第三,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工具化和指标化的取向;第四,学校教育环境已然脱离了本真的族群生活。个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本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潜在的典型冲突。借助教育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厘清非遗教育在人与文化间的角色,以及非遗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是更好地担当非遗文化教育传承责任的理性出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高中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朱立明
    教育科学    2020, 36 (4): 29-37.  
    摘要1004)   HTML793)    PDF(pc) (1081KB)(975)    收藏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度学习下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的投射,科学构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是对其进行培养与评价的前提,也是数学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利用专家咨询法可初步构建包含18个评测指标的高中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测评中,应动态把握高中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精准选择培养方案与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充足经济哲学”指引下的泰国终身教育*
    阚阅, 徐冰娜
    教育科学    2021, 37 (2): 82-89.  
    摘要987)   HTML24)    PDF(pc) (1164KB)(939)    收藏

    泰国自20世纪中叶起开始推进终身教育,先后经历了以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全民终身教育为核心主题的三个发展阶段。受“充足经济哲学”理念的影响,泰国终身教育发展采取“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旨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泰国政府以开展多种教育项目、搭建社区学习中心、加强教育技术支持、完善终身教育管理等为举措,推进全民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了解和把握泰国终身教育的发展与走向对于通过教育合作促进民心相通,以及构筑面向未来的“‘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论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庭语言教育*
    王丹
    教育科学    2020, 36 (1): 91-96.  
    摘要708)   HTML33)    PDF(pc) (943KB)(935)    收藏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在幼小衔接期间,语言教育关系儿童综合素养的培养,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成效。因此,应构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家庭生态系统,发挥家庭在儿童语言教育方面的优势,承担起家庭在儿童语言教育中应有的责任。在家庭语言教育中,应着眼于:帮助儿童建立课题意识,在语言学习和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言学习中渗透科技信息,利用高科技手段辅助家庭语言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引导和情景创设,帮助儿童形成创造性思维;不局限于家庭小课堂,深入到大自然中锻炼儿童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内涵、特点及教育对策*
    杨连生, 谭晓斐
    教育科学    2021, 37 (4): 76-81.  
    摘要572)   HTML24)    PDF(pc) (965KB)(933)    收藏

    自我评价是激发大学生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动力源泉,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以及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大学生自我评价具有评价动力的主动性和盲目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矛盾性、评价标准的主观性和模糊性、评价结果的肯定性和虚假性,以及评价能力的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特点。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大学生自我评价特点的基础上,从尊重大学生自我评价的主体地位、培养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基本能力和营造大学生自我评价的良好环境方面,提出了促进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居家学习:误区、反思及启示*
    李德显, 苏若菊
    教育科学    2020, 36 (6): 28-33.  
    摘要686)   HTML41)    PDF(pc) (922KB)(932)    收藏

    “居家学习”是指学生群体因特殊原因而暂时居家接受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其根本目的是在确保师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其实效性有赖于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实践中却存在着将“居家学习”混淆为“在家上学”、将“居家学习”视为“线上学习”、将“网络授课”局限为“直播教学”、将“学习内容”窄化为“课本知识”等误区。从“居家学习”的本质来看,它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并通过创新素质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危机管理机制、均衡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强化教学关怀和教育精准扶贫力度以及完善教育命运共同体等策略提升“居家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技术赋能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OMO教学模式新样态研究*
    闫若婻, 孙杰远, 张文超
    教育科学    2021, 37 (3): 61-67.  
    摘要626)   HTML46)    PDF(pc) (1062KB)(893)    收藏

    音乐教育信息化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趋向。在新兴技术的赋能下,中小学音乐教育正逐渐形成线上线下融合(Online Merge Offline,OMO)的教学模式新样态。而新冠疫情的深度影响,昭示着音乐教育推进新样态的更高诉求。基于中小学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从中小学音乐教育传统样态的问题出发,构建新样态理论框架;设计新样态课堂与课外教学实践;总结新样态虚拟与现实融合、课内与课外融合、集体与个别兼顾、技术与管理融合四方面特征;分析新样态在教师、学生、技术平台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推进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深度学习的发生学原理及实践路向*
    罗生全, 杨柳
    教育科学    2020, 36 (6): 21-27.  
    摘要534)   HTML363)    PDF(pc) (941KB)(885)    收藏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样态,是机器学习和学习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核心话题。从发生学视角审视深度学习的历史发展谱系,可以发现机器学习与学习科学视域下的深度学习既存在发生共性,又有概念解析上的认识误区。了解深度学习如何发生,需从脑神经作用机制、“认知神经科学”发生的“身—心”关系、文化与情境互动构建等方面进行发生学原理的关键释义。推动深度学习发生原理的实践转化,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与学习型社会构建,可以通过建立“学习机制—教学转化”的跨学科应用程序、构建交互式场域的学习共同体、架构“知识获取—意义生成”的立体化与个性化教学设计、创设具有文化品性与生活实在的智慧学习环境来实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教师身份的伦理认同*
    徐继存
    教育科学    2020, 36 (4): 38-43.  
    摘要707)   HTML789)    PDF(pc) (904KB)(878)    收藏

    教师身份的伦理认同是教师个体对自我道德人格的逐步塑造和确认的过程,也是教师道德主体的精神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但是,教师个体的道德必须具有一种普遍性的品格才能获得真正的伦理认同。由于学校是教师身份获得伦理认同的现实场域,因而学校的伦理性就是教师身份认同的逻辑前提。鉴于科层制和市场逻辑严重地侵蚀着学校的伦理关系和秩序,学校的伦理普遍性遭遇空前的挑战,学校需要加强伦理规范建设,为教师身份的伦理认同提供良好的伦理环境。同时,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也需要消除自身与学校的分离,建构与学校伦理精神的同一性,真正实现个体利益与学校目的的内在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音乐教学的境遇与因应 *——以视唱练耳教学为例
    潘威
    教育科学    2020, 36 (2): 59-63.  
    摘要579)   HTML9)    PDF(pc) (875KB)(875)    收藏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引发了高校音乐教学理念的转变、师生关系的重构、学习方式的改变。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对于高校音乐教学场景、方式变革,学科视域融合、视唱提升等方面的价值。应通过搭建数据库、智能采样等方式不断探寻变革高校音乐教学的路径,从音乐理论、教育规律、技术进步等角度深刻思考高校音乐教学变革的可行性与边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发展路径*
    王后雄, 李猛
    教育科学    2020, 36 (6): 40-46.  
    摘要1485)   HTML31)    PDF(pc) (1012KB)(873)    收藏

    卓越教师核心素养是卓越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效应对真实复杂情境时所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本质内涵来看,卓越教师核心素养培育体现出了教师培养的价值诉求和教师素养的内在要求。从构成要素来看,卓越教师核心素养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扎实的学科专业素养、娴熟的教育教学素养、良好的信息诊断素养和持续的学习反思素养。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师范教育模式、营造教师成长环境、强化实践协同机制、重视职后能力培训,为发展卓越教师核心素养、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提供有效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新媒体信息质量对青少年公共意识影响的实证分析*
    杨淑萍, 何明炳
    教育科学    2020, 36 (4): 22-28.  
    摘要693)   HTML1052)    PDF(pc) (3540KB)(867)    收藏

    公共意识作为个体在公共生活中对公共伦理体认、遵从的一种深层意愿和心理倾向,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德性品质。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公共意识生成的关键期,新媒体时代构成了青少年成长的现实环境,新媒体信息是青少年公共意识生成的直接影响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新媒体信息质量和公共交往对青少年公共意识生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信息质量对公共意识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公共交往在信息质量与规则意识、公平意识之间产生中介效应。因此,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公共意识的培育应从构筑“良性”公共秩序、强化“向善”公共文化建设、搭建“为善”的公共交往平台着力,以彰显良序特质的公共生活,涵育青少年的公共意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新时代师德修养的三重境界*
    闫建璋
    教育科学    2021, 37 (1): 17-22.  
    摘要907)   HTML45)    PDF(pc) (875KB)(861)    收藏

    师德修养一直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相关文件对师德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究竟如何提升新时代师德修养水平,使其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新时代师德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提升,经历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道德楷模阶段,师德表现在职业道德规范上,“社会”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社会角色安排下遵守职业道德规约;道德君子阶段,师德表现在内在道德品质上,“自我”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主体性意识的推动下获得内在道德品质;道德圣贤阶段,师德表现在高尚道德人格上,“他者”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善良意志的驱使下实现人性完善。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必不可少,螺旋式上升,逐步达成师德修养提升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历史总结*
    马陆亭, 刘承波, 张伟, 鞠光宇
    教育科学    2020, 36 (3): 25-33.  
    摘要760)   HTML67)    PDF(pc) (6680KB)(847)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凝练于新中国成立70年的伟大实践。通过分阶段对成功实践探索的系统回顾,可以总结出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建设—实践”型模式。“建设”代表着对目标、理想、方案的主观追求,“实践”体现了对创新、实干、蓝图的客观探索,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特征,体现了价值追求与探索创新的有效结合。进而可以总结出这条道路的基本内涵: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中心相一致、坚持服务国家与立德树人相统一、坚持牢记使命与改革创新相赋能、坚持长远目标与短期方案相协调、坚持重点带动与全面推动相促进、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经验相结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中国杜威“儿童中心”百年研究的四个问题*——一个批判性考察
    邹红军, 皮特·麦克莱伦
    教育科学    2020, 36 (5): 49-56.  
    摘要663)   HTML43)    PDF(pc) (1013KB)(836)    收藏

    自杜威1919年来华宣讲其“儿童中心”教育思想始,关于“儿童中心”的研究已走过“第一个一百年”。在一个世纪的话语激荡中,“儿童中心”虽历经不同的中国命运,一些普遍的学术共识也得以确立,但仍有诸多历史问题亟待进一步澄解。“儿童中心”英文表达混乱,其词源学研究尚付阙如。基于不同论证进路给出的“中心”“起点”“重心”意蕴在丰富“儿童中心”理论内涵的同时也加大了认识分歧,“本能中心”“经验中心”“生活中心”的理论倾向进一步增加了其复杂性。将“儿童本位”简单等同于“儿童中心”的概念误植可能导致长期的认识错位。此外,随着研究的深化,杜威是否是“儿童中心论者”成为一桩撼动“杜威‘儿童中心’”研究前提性的学术悬案。求解杜威“儿童中心”研究的“中国问题”不只是一项阐释学课题,也要关注其“理实互构”的取径张力与辩证统一,努力打造反哺于世界杜威教育思想研究的“中国版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揭开学习的奥秘:焦点学生学习历程的观察与分析*
    陈静静
    教育科学    2020, 36 (3): 52-57.  
    摘要816)   HTML48)    PDF(pc) (972KB)(832)    收藏

    课堂观察是教师把握学生学情的重要方法,有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经过长期发展,课堂观察的方法更加多元,呈现出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趋势。实践证明,焦点学生学习历程观察与分析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观察方法,对一线教师更为适用。焦点学生学习历程观察与分析的方法标志着课堂观察范式的转换:观察目的从“观摩—评价”取向转换到“观察—自我反思”取向;观察焦点从观察“执教教师的教学过程”转换到“具体学生的完整学习历程”;观察深度从观察“学生外显行为”转换到探究“学生的真实世界”。同时,焦点学生学习历程观察与分析的方法要深入学生学习情境,阐释学生学习的关键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变化之时;学生独特认知风格显现之时;学生学习的困顿之处;学生间的社会关系呈现之时;学生学习成果特征显露之时。另外,课堂观察要与课后研讨相结合,要对学生学习的关键事件进行回溯与多元化分析,并在此过程中重新发现学生与改进教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高校导学关系的协同共建*——基于导师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
    吴玥乐, 韩霞
    教育科学    2020, 36 (3): 64-69.  
    摘要702)   HTML46)    PDF(pc) (1130KB)(829)    收藏

    在高等教育阶段,师生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尤其是研究生导师和学生间矛盾激化不仅导致严重后果,还会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探究影响导学关系的关键要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研究生导师为研究对象,基于开放式深度访谈,通过编码处理,识别导学关系影响因素,发现关键要素可分为招生选择、管理模式、能力培养、沟通交流、分歧矛盾解决五类。可以通过完善事前说明和双向匹配的招生制度、实现科学化和人性化的培养模式、兼顾专业化与个性化的培养机制、建立自由平等和尊重信任的培养体系、构建导学协同发展的制度环境等路径构建良性和谐的导学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教科书内容分析的类型学研究*
    王攀峰
    教育科学    2020, 36 (1): 15-21.  
    摘要483)   HTML26)    PDF(pc) (965KB)(829)    收藏

    总体上说,教科书内容分析可以分为实证研究中的内容分析、符号学视角下的内容分析和传播学视角下的内容分析这三大类型。其中,实证研究中的教科书内容分析分为量化内容分析、定性内容分析和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符号学视角下的内容分析分为教科书语构分析、教科书语义分析和教科书语用分析;传播学视角下的内容分析分为教科书传播内容分析、教科书传播原因分析、教科书传播学效果分析。对不同学科视角下教科书内容分析方法的应用与发展情况进行梳理,有助于深化教科书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推动教科书研究方法的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我国高校开展在线教学的理性思考 *——基于6所本科高校的实证调查
    邬大光, 沈忠华
    教育科学    2020, 36 (2): 1-8.  
    摘要748)   HTML1241)    PDF(pc) (930KB)(815)    收藏

    在线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受疫情影响学校传统教学无法正常进行的情况下,显现出了更多优势。然而,从实证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开展在线教学目前还面临着教师对在线教学认识不足、教师在线教学素养亟待提高、学生在线学习能力需要加强、在线课程的建设缺少规划、在线教学的管理有待创新等问题。因此,应理性思考高校在线教学的地位并不断提升在线教学水平,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教学理念、构建有助于教学成效的师生角色、完善多维度立体式的课程知识体系、加强基于学生学习力提升的教学设计、开展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创建多元而跨时空的在线教学组织,从而保障高校在线教学的实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新中国教科书多样化探索之路及未来展望*
    石鸥, 张美静
    教育科学    2020, 36 (4): 1-9.  
    摘要1169)   HTML2011)    PDF(pc) (6470KB)(815)    收藏

    回眸教科书70年的发展史,教科书多样化时期明显要长于统编通用时期。新中国成立年来,教科书经历了两次多样化与统编通用的反复,首先从解放初期不得已的多样化走向第一次统编通用;然后进入放权探索的第二次多样化,再进入恢复调整的第二次准统编通用阶段。1966-1977年,教科书进入无序的多样化阶段,1978年起,教科书短暂回归统编通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教科书进入长时段的多样化时期,20世纪80-90年代,基本上是顶层设计的多样化阶段,21世纪基本上是需求导向的多样化阶段。2017年出现“三科”统编通用和其他学科教科书多样化并存的局面。可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主管部门总体上是在教科书多样化探索的道路上前行,大多数时期是教科书多样化,合并起来多样化时间达55年左右,真正意义的教科书统编通用的时间加起来一共不到15年。未来,教科书多样化仍然是大势所趋,我们将面对的根本不是要不要教科书多样化的问题,而是要什么样的教科书多样化的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大概念视域下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李刚, 吕立杰
    教育科学    2020, 36 (5): 19-26.  
    摘要839)   HTML42)    PDF(pc) (1067KB)(800)    收藏

    当前,我国正着力构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出了全面加强大中小学综合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点要求,将劳动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包含全过程育人的三段统筹一体化和全学科育人的五育融合一体化两方面的深刻内涵,而其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具体实现需要劳动教育大概念作为阶梯和基点加以转化。经分析可知,劳动教育大概念包括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五方面的内容共计13个子概念,构成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未来,在围绕劳动教育大概念进行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设计的过程中,重新规划劳动教育课程以及扩展学校劳动教育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回归教育学视域的家庭教育理论建构*
    康丽颖, 姬甜甜
    教育科学    2021, 37 (1): 69-75.  
    摘要436)   HTML18)    PDF(pc) (903KB)(777)    收藏

    近代以来家庭教育逐渐成为一个多学科关注的领域。由于家庭教育具有私人领域的养育、个体日常经验的传承和嵌入生活的非正式教育等特点,其理论的建构逐渐陷入了研究视域、研究方法论和教育学意蕴话语表达三重困境。在教育学视域内进行家庭教育理论建构既是对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整体性把握,也是对教育促进人成长这一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深度诠释。选择文化取向、融合取向和实践取向的家庭教育研究方法论是理论建构的前置条件。回归教育学视域的家庭教育理论建构,需立足家庭教育生活,培育家庭教育理论成果;着眼家庭促进人的发展,突破学科化教育理论的路径依赖;基于教育学的文化品格,明确家庭教育的理论价值,从而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新时代中小学教学名师的培养策略*
    朱宁波, 秦丽楠
    教育科学    2020, 36 (1): 35-42.  
    摘要663)   HTML24)    PDF(pc) (985KB)(777)    收藏

    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是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在教育均衡化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小学教学名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对教学规律具有科学系统的认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专业成长既需要外力助推,也需要内省式自我发展。然而,当前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依然存在发展目标功利性较强、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较弱、系统化的专业引领欠缺以及反思教学与行为转化意识欠佳等问题。原因在于名师的专业成长受社会历史文化、教师自我理解与身份认同、实践共同体的共建共享等多重因素共同制约。因此,新时代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需设定“以师为本”的培训设定、构建“需求为基”的培训内容、创新“多元参与”的培训方式、实施“行为导向”的培训评估。未来的中小学名师培养要实现四个转变,即培养目标由“外促”到“内生”、培养方式由“共性”到“个性”、培养内容由“反思”到“建构”、培养价值由“个体优秀”到“群体共生”,进而促进中小学师资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指向生命完整发展的情感教育研究(笔谈)
    刘慧, 刘次林等, 马多秀, 王平
    教育科学    2020, 36 (5): 1-10.  
    摘要646)   HTML44)    PDF(pc) (1029KB)(758)    收藏

    朱小蔓先生构建的情感教育理论在当代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关注现实问题,关注完整人的完整教育;立足于教育学的立场,运用整体性思维开展研究;注重情感本体性研究,筑牢情感教育根基;理解情感教育的价值,注重教师“爱的链接”;深化情感教育研究,让更多人受益于情感教育。朱小蔓先生的情感教育思想从情感切入,又指向情感素质,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人性、过道德社会生活的基础能力。根据情感本身的“道理”,朱小蔓先生从哲学上把情感的成长分成情致—情愫—情操三个阶段,从科学层次设计了情感的外在化、内在化发展路径,倡导情感性的教育方式,并以此指导落实情感教育实践,构成了“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体系。朱小蔓先生的教育研究具有浓厚的情感人文色彩,她拥有平民情怀,关注和关怀农村学生和教师的生存和发展,农村教育研究是她的情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小蔓先生的情感教育研究高扬“人”的价值,凸显情感本体地位,探问生命发展的整全之路,回归生命现象,寻找情感教育的内质性条件,呼吁培养人的情感品质,培育人的完整生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家校合作中的冲突:功能、起因及应对
    饶舒琪
    教育科学    2022, 38 (6): 21-27.  
    摘要753)   HTML41)    PDF(pc) (918KB)(757)    收藏

    家校冲突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能够为我们反思与改进家校合作提供契机。导致家校冲突的原因是多元的,不可一概而论:有利益冲突,有权力冲突,有角色期望与感知的冲突,有沟通冲突。应对之策:修正观念偏差,采取差异化的家校冲突应对方式;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平衡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和家长的教育参与权;提升家校沟通质量,重建教师和家长的信任关系;完善教师教育和家长教育,开展家校沟通培训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内涵、意义及表现形式*
    宋乃庆, 杨黎, 范涌峰
    教育科学    2021, 37 (1): 1-8.  
    摘要2858)   HTML120)    PDF(pc) (5628KB)(753)    收藏

    教育现代化是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但人们对其认识并不一致。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以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核心,不断推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师资队伍等全面实现现代化,从而建立一个有序的教育治理体系的过程。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新时代民族振兴的关键支撑,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石,是实现新时代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实现新时代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教育的普及化、公平化、优质化、国际化、信息化和保障制度化。其中,普及化是根本、公平化是基础、优质化是重点、国际化是关键、信息化是核心,保障制度化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的科学识辨与正确处理*
    段从宇, 胡礼群, 张逸闲
    教育科学    2023, 39 (2): 48-55.  
    摘要2563)   HTML53)    PDF(pc) (1000KB)(750)    收藏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的历史嬗变,先后经历了非同步出现的弱关联阶段、同步存在的明显交互阶段、多元联动的整合发展阶段,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入深度融合的一体推进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对三者关系的重构调整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形成了一体联动的协同运行关系,其中,教育是协同运行的基础,人才是协同运行的纽带,科技是协同运行的动力;三位一体的“三角协调”运行、良性互动的“循环互促”逻辑、衔接互补的“融合联动”发展,是三者一体协同推进的根本逻辑。三者关系的正确处理需从不同维度分别以三者各自为核心集中采取措施:聚焦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人才的主体性支撑,实施人才引领驱动;聚焦科技的动力性作用,强化科技自立自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基于学习进阶的幼儿教师数学核心经验模型建构*
    李艳艳, 刘云艳
    教育科学    2021, 37 (1): 90-96.  
    摘要496)   HTML30)    PDF(pc) (996KB)(749)    收藏

    幼儿教师数学核心经验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数学领域至关重要的概念、能力或技能,对于幼儿的数学学习和教师的数学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作为基本的学习者,其专业发展过程符合学习进阶的各项准则,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幼儿教师有着各自不同的进阶轨迹。学习进阶强调学习是一种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并倡导为不同阶段的学习者设计不同的进阶框架,这为有效推动幼儿教师数学核心经验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参考。本研究在厘清幼儿教师数学核心经验内涵与结构的基础上,依据学习进阶的主要观点,建构幼儿教师数学核心经验的经验模型,并提出相应的教师培养策略,主要包括加强数学核心经验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制订数学核心经验的阶梯式成长方案和完善数学核心经验的质量监测指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优良道德与关键道德:小学教师专业伦理的内容思考*
    李敏
    教育科学    2020, 36 (4): 44-50.  
    摘要689)   HTML982)    PDF(pc) (921KB)(749)    收藏

    从小学教师发展的实践理路和伦理学的学理两方面来揭示我国小学教师专业伦理的内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项任务。目前,有关小学教师的优良道德散见在各级各类教育法律与政策文本之中,它们构成了小学教师专业伦理丰富的内容形式之一,更多是面向社会的一种道德契约。各类文本中的优良道德形态分布零散、多元易变,对手段善的考量优先于对内在善的关照。同时,依循伦理学推导路径,将手段善和内在善的统一作为重要尺度来寻找小学教师伦理中更为稳定、更为基础的道德形态。研究发现,小学教师的爱与小学教师的公正是两个关键道德,它们构成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基础的、具有支架作用的另一种内容形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网络教学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基于教学模式变革的历史考察
    赵婷婷, 田贵平
    教育科学    2020, 36 (2): 9-16.  
    摘要499)   HTML17)    PDF(pc) (932KB)(748)    收藏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应将其纳入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纵观20世纪以来教学模式变革的四个阶段,可以发现其变革的根本动因在于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网络教学应时代和教学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产生,它在解决学生差异性和班级授课统一性的矛盾、满足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及时有效的教学反馈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网络教学虽为当前疫情期间的被迫选择,但它也是推动我国教学模式变革的契机,它对“以学习者为中心”、柔性灵活、具备一体化教学平台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有促进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认知差异及协同对策*——基于六省市的实证分
    宁本涛, 孙会平, 吴海萍
    教育科学    2020, 36 (5): 11-18.  
    摘要648)   HTML50)    PDF(pc) (983KB)(736)    收藏

    为了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以及当前劳动教育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五育融合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向中小学教师、家长及学生发放了近7万份问卷。通过调查发现,青少年与教师、家长在劳动认知上有一定差异;青少年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仍需进一步提升;教师、学生、家长均对劳动教育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劳动教育实践相关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加强。针对当前劳动教育所呈现出的短板与不足,未来在劳动教育的深化与落实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全面解析青少年对劳动的个性化认知,促使其形成基于自身特征的、合理的劳动观;持续强化青少年的科学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意识、培养劳动精神;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个实践领域教育力量,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多元协同”创新实施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动因与路径*
    黄尧, 邓文勇, 陈伟
    教育科学    2020, 36 (4): 83-89.  
    摘要790)   HTML523)    PDF(pc) (941KB)(734)    收藏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激发了中国与东盟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国际合作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与东盟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国际合作逐渐增多,在人才培养合作、学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合作办学意识普遍不强、区域资历框架尚未形成、合作有效机制仍旧欠缺等问题,制约着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区域性国际合作的深层次发展。为深化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可尝试以下路径及措施:以跨境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推进“人才”联合培养,以共建区域性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助力“标准”联通,以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合作机制促进合作制度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在线学习准备度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度的影响*
    饶爱京, 万昆
    教育科学    2020, 36 (2): 31-38.  
    摘要741)   HTML21)    PDF(pc) (928KB)(724)    收藏

    在线学习投入是保证“停课不停学”期间在线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对大学生开展调查,运用描述统计和回归分析法对疫情期间大学生在线学习准备度的现状、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线学习准备度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度的影响以及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感知教师支持、在线学习平台体验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线学习准备不足;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整体不高;大学生在线学习准备度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度具有显著影响;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感知教师支持、在线学习平台体验在在线学习准备度和在线学习投入度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因此,可以从技术支持维度、在线学习资源设计维度、教师支持维度着手提升学生的在线学习投入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日语专业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流程再造*
    赵宏
    教育科学    2021, 37 (2): 39-45.  
    摘要336)   HTML15)    PDF(pc) (917KB)(721)    收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日语专业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教学创新的必然要求,提出教学流程再造的方法来撬动日语专业本科教学创新,并以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日语概论课程为例,进行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流程再造研究。希望通过教学过程的改革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质量,为促进本科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年期检索
文章检索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