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从生产性到育人性:西方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徐辉
    教育科学    2020, 36 (5): 27-34.  
    摘要1322)   HTML55)    PDF(pc) (992KB)(1295)    收藏

    西方古代劳动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面向生产实践,带有明显的体力劳动倾向。劳动教育存在于普通教育之中,没有独立形态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思想主要关注生产物质产品,维持人们生活的需要,也包含身体锻炼和健康的需要。近代劳动教育思想最大、最鲜明的特征是出现了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和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具有阶级性、生产性、育人性和休闲性的特点。现代劳动教育思想更加注重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劳动教育的任务明显增多,劳动教育的形式日益多样化,服务国家的劳动教育的内容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西方劳动教育思想是与当时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的,每个时期的劳动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内涵与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教师培养课程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知识发展的贡献*——以D大学英语教育硕士为例
    刘丽艳, 秦春生
    教育科学    2021, 37 (1): 46-53.  
    摘要443)   HTML47)    PDF(pc) (925KB)(1007)    收藏

    本文以D大学为个案,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专业知识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跟踪研究,着重分析了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专业知识各基本成分与各类教师培养课程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专业知识整体发展较好,但各成分呈现不同程度的发展水平;不同类型教师培养课程对于英语教育硕士专业知识发展的贡献程度不同,教育实践课程对英语学科教学知识发展贡献最大,学科素养课程对英语学科知识发展有较高贡献,学科教学课程对课程知识积累有促进作用,教育理论课程对教育理论知识没有起到应然的促进作用;并据此得到一些有助于教师培养项目持续改进的结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我国幼小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与展望*
    刘源, 张志勇
    教育科学    2021, 37 (1): 83-89.  
    摘要786)   HTML52)    PDF(pc) (895KB)(927)    收藏

    全面、系统地研究幼小衔接政策内容是反思幼小衔接政策制定科学性的基础,也是深入研究幼小衔接政策执行的依据。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幼小衔接政策文本中对幼小衔接实施主体和实施对象、幼小衔接实施目标、幼小衔接实施措施以及幼小衔接实施保障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对政策规范的目标、对象和措施三个要素在完整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幼小衔接政策存在政策目标只重视解决表层问题,政策对象不够全面,政策措施缺乏系统配套等局限。今后我国幼小衔接政策内容的完善,应当进一步明确幼小衔接政策的目标,精准清晰地规范幼小衔接政策的对象,健全幼小衔接政策中的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STEAM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变革策略*
    李学书, 范国睿
    教育科学    2020, 36 (1): 82-90.  
    摘要559)   HTML42)    PDF(pc) (1005KB)(823)    收藏

    当前STEM教育已经成为国内外K-12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它与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是变革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参照。因此,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可以在四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以STEAM素养为参照确立科学教育目标体系,克服幼儿园过多关注科学知识掌握而忽略幼儿简单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问题;二是以STEAM教育主题项目为抓手组织教育内容、促进学科融合,从而培养幼儿核心素养;三是以STEAM问题探究为驱动,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调动幼儿探究积极性;四是以STEAM教育生态为纽带开发和利用科学教育资源,促进优势资源积累和整合,提高科学学习品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责任探究*——以“坡芽歌书”为例
    董云川, 林苗羽
    教育科学    2020, 36 (1): 9-14.  
    摘要550)   HTML784)    PDF(pc) (954KB)(764)    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云南富宁壮族地区的“坡芽歌书”属于最具“活化石”特点的非遗文化种类。现实中,各种外力的驱使模糊了传承的目的和方向,本土教育积极跟进但取向迷茫。由于内生机制不健全,过分依赖外部力量,导致美好的传承意愿与实际的教育效果之间存在反差。第一,在教育目的上,未能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育人之间的矛盾;第二,在教育内容设计上,学生经验与课程内容明显脱节;第三,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工具化和指标化的取向;第四,学校教育环境已然脱离了本真的族群生活。个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本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潜在的典型冲突。借助教育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厘清非遗教育在人与文化间的角色,以及非遗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是更好地担当非遗文化教育传承责任的理性出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反思(笔谈)
    崔允漷, 余文森, 郭元祥, 刘晓庆, 徐斌艳, 陈霜叶, 王小明, 刘钧燕, 杨晓哲, 王涛, 陈建吉, 王少非
    教育科学    2020, 36 (3): 1-24.  
    摘要903)   HTML599)    PDF(pc) (1268KB)(755)    收藏

    对于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反思,应该认识到信息科技只是推动教学变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在学习、真学习”,学习动机是关键,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变为有趣、有用、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提高对学生学习的“粘度”。线上和线下教学只是知识呈现的载体不一样,从学生学习的视角说,都需要经历阅读、思考、表达三个基本环节。在线教学要由新技术走向新形态,需要赋予新技术育人功能,聚焦育人方式改革的要求,重建教学价值观、重组教学结构、再造教学程序、重构教学文化,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居家在线学习”引发对非正式学习环境学习的思考,开发非正式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应指向育人目标、发展核心素养,要坚持优先性、全纳性和科学性原则要求。在线教学的课程与教学设计需要观照和回应疫情的多个侧面以及疫情给学习者带来的影响,同时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后疫情时期,当在线教育模式更多融入线下课程、课堂与教学时,新的混合教育制度需要超越技术的视角,重构制度中的规训与监控机制,以更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给学生和学习赋权。未来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教学新常态,需要关注三个核心要素:数字资源、流程再造、组织管理,同时学校与校外机构都将走向线上与线下融合,两者在建设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将大有合作的空间。期望复学之后的学校教育能够留住“学为中心”的观念,留住“互联网+”的教学方式,留住学生的疫情记忆,让疫情成为学生成长的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新媒体信息质量对青少年公共意识影响的实证分析*
    杨淑萍, 何明炳
    教育科学    2020, 36 (4): 22-28.  
    摘要645)   HTML1052)    PDF(pc) (3540KB)(753)    收藏

    公共意识作为个体在公共生活中对公共伦理体认、遵从的一种深层意愿和心理倾向,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德性品质。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公共意识生成的关键期,新媒体时代构成了青少年成长的现实环境,新媒体信息是青少年公共意识生成的直接影响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新媒体信息质量和公共交往对青少年公共意识生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信息质量对公共意识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公共交往在信息质量与规则意识、公平意识之间产生中介效应。因此,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公共意识的培育应从构筑“良性”公共秩序、强化“向善”公共文化建设、搭建“为善”的公共交往平台着力,以彰显良序特质的公共生活,涵育青少年的公共意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居家学习:误区、反思及启示*
    李德显, 苏若菊
    教育科学    2020, 36 (6): 28-33.  
    摘要567)   HTML36)    PDF(pc) (922KB)(751)    收藏

    “居家学习”是指学生群体因特殊原因而暂时居家接受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其根本目的是在确保师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其实效性有赖于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实践中却存在着将“居家学习”混淆为“在家上学”、将“居家学习”视为“线上学习”、将“网络授课”局限为“直播教学”、将“学习内容”窄化为“课本知识”等误区。从“居家学习”的本质来看,它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并通过创新素质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危机管理机制、均衡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强化教学关怀和教育精准扶贫力度以及完善教育命运共同体等策略提升“居家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新中国教科书多样化探索之路及未来展望*
    石鸥, 张美静
    教育科学    2020, 36 (4): 1-9.  
    摘要1119)   HTML2011)    PDF(pc) (6470KB)(723)    收藏

    回眸教科书70年的发展史,教科书多样化时期明显要长于统编通用时期。新中国成立年来,教科书经历了两次多样化与统编通用的反复,首先从解放初期不得已的多样化走向第一次统编通用;然后进入放权探索的第二次多样化,再进入恢复调整的第二次准统编通用阶段。1966-1977年,教科书进入无序的多样化阶段,1978年起,教科书短暂回归统编通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教科书进入长时段的多样化时期,20世纪80-90年代,基本上是顶层设计的多样化阶段,21世纪基本上是需求导向的多样化阶段。2017年出现“三科”统编通用和其他学科教科书多样化并存的局面。可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主管部门总体上是在教科书多样化探索的道路上前行,大多数时期是教科书多样化,合并起来多样化时间达55年左右,真正意义的教科书统编通用的时间加起来一共不到15年。未来,教科书多样化仍然是大势所趋,我们将面对的根本不是要不要教科书多样化的问题,而是要什么样的教科书多样化的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历史总结*
    马陆亭, 刘承波, 张伟, 鞠光宇
    教育科学    2020, 36 (3): 25-33.  
    摘要617)   HTML66)    PDF(pc) (6680KB)(722)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凝练于新中国成立70年的伟大实践。通过分阶段对成功实践探索的系统回顾,可以总结出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建设—实践”型模式。“建设”代表着对目标、理想、方案的主观追求,“实践”体现了对创新、实干、蓝图的客观探索,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特征,体现了价值追求与探索创新的有效结合。进而可以总结出这条道路的基本内涵: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中心相一致、坚持服务国家与立德树人相统一、坚持牢记使命与改革创新相赋能、坚持长远目标与短期方案相协调、坚持重点带动与全面推动相促进、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经验相结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高中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朱立明
    教育科学    2020, 36 (4): 29-37.  
    摘要852)   HTML789)    PDF(pc) (1081KB)(668)    收藏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度学习下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的投射,科学构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是对其进行培养与评价的前提,也是数学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利用专家咨询法可初步构建包含18个评测指标的高中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测评中,应动态把握高中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精准选择培养方案与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论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庭语言教育*
    王丹
    教育科学    2020, 36 (1): 91-96.  
    摘要585)   HTML30)    PDF(pc) (943KB)(640)    收藏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在幼小衔接期间,语言教育关系儿童综合素养的培养,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成效。因此,应构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家庭生态系统,发挥家庭在儿童语言教育方面的优势,承担起家庭在儿童语言教育中应有的责任。在家庭语言教育中,应着眼于:帮助儿童建立课题意识,在语言学习和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言学习中渗透科技信息,利用高科技手段辅助家庭语言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引导和情景创设,帮助儿童形成创造性思维;不局限于家庭小课堂,深入到大自然中锻炼儿童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教师身份的伦理认同*
    徐继存
    教育科学    2020, 36 (4): 38-43.  
    摘要592)   HTML788)    PDF(pc) (904KB)(639)    收藏

    教师身份的伦理认同是教师个体对自我道德人格的逐步塑造和确认的过程,也是教师道德主体的精神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但是,教师个体的道德必须具有一种普遍性的品格才能获得真正的伦理认同。由于学校是教师身份获得伦理认同的现实场域,因而学校的伦理性就是教师身份认同的逻辑前提。鉴于科层制和市场逻辑严重地侵蚀着学校的伦理关系和秩序,学校的伦理普遍性遭遇空前的挑战,学校需要加强伦理规范建设,为教师身份的伦理认同提供良好的伦理环境。同时,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也需要消除自身与学校的分离,建构与学校伦理精神的同一性,真正实现个体利益与学校目的的内在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新时代师德修养的三重境界*
    闫建璋
    教育科学    2021, 37 (1): 17-22.  
    摘要748)   HTML42)    PDF(pc) (875KB)(638)    收藏

    师德修养一直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相关文件对师德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究竟如何提升新时代师德修养水平,使其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新时代师德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提升,经历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道德楷模阶段,师德表现在职业道德规范上,“社会”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社会角色安排下遵守职业道德规约;道德君子阶段,师德表现在内在道德品质上,“自我”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主体性意识的推动下获得内在道德品质;道德圣贤阶段,师德表现在高尚道德人格上,“他者”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善良意志的驱使下实现人性完善。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必不可少,螺旋式上升,逐步达成师德修养提升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内涵、意义及表现形式*
    宋乃庆, 杨黎, 范涌峰
    教育科学    2021, 37 (1): 1-8.  
    摘要2173)   HTML117)    PDF(pc) (5628KB)(636)    收藏

    教育现代化是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但人们对其认识并不一致。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以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核心,不断推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师资队伍等全面实现现代化,从而建立一个有序的教育治理体系的过程。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新时代民族振兴的关键支撑,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石,是实现新时代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实现新时代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教育的普及化、公平化、优质化、国际化、信息化和保障制度化。其中,普及化是根本、公平化是基础、优质化是重点、国际化是关键、信息化是核心,保障制度化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高校导学关系的协同共建*——基于导师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
    吴玥乐, 韩霞
    教育科学    2020, 36 (3): 64-69.  
    摘要608)   HTML43)    PDF(pc) (1130KB)(619)    收藏

    在高等教育阶段,师生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尤其是研究生导师和学生间矛盾激化不仅导致严重后果,还会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探究影响导学关系的关键要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研究生导师为研究对象,基于开放式深度访谈,通过编码处理,识别导学关系影响因素,发现关键要素可分为招生选择、管理模式、能力培养、沟通交流、分歧矛盾解决五类。可以通过完善事前说明和双向匹配的招生制度、实现科学化和人性化的培养模式、兼顾专业化与个性化的培养机制、建立自由平等和尊重信任的培养体系、构建导学协同发展的制度环境等路径构建良性和谐的导学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我国高校开展在线教学的理性思考 *——基于6所本科高校的实证调查
    邬大光, 沈忠华
    教育科学    2020, 36 (2): 1-8.  
    摘要686)   HTML1240)    PDF(pc) (930KB)(609)    收藏

    在线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受疫情影响学校传统教学无法正常进行的情况下,显现出了更多优势。然而,从实证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开展在线教学目前还面临着教师对在线教学认识不足、教师在线教学素养亟待提高、学生在线学习能力需要加强、在线课程的建设缺少规划、在线教学的管理有待创新等问题。因此,应理性思考高校在线教学的地位并不断提升在线教学水平,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教学理念、构建有助于教学成效的师生角色、完善多维度立体式的课程知识体系、加强基于学生学习力提升的教学设计、开展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创建多元而跨时空的在线教学组织,从而保障高校在线教学的实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教科书内容分析的类型学研究*
    王攀峰
    教育科学    2020, 36 (1): 15-21.  
    摘要409)   HTML26)    PDF(pc) (965KB)(595)    收藏

    总体上说,教科书内容分析可以分为实证研究中的内容分析、符号学视角下的内容分析和传播学视角下的内容分析这三大类型。其中,实证研究中的教科书内容分析分为量化内容分析、定性内容分析和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符号学视角下的内容分析分为教科书语构分析、教科书语义分析和教科书语用分析;传播学视角下的内容分析分为教科书传播内容分析、教科书传播原因分析、教科书传播学效果分析。对不同学科视角下教科书内容分析方法的应用与发展情况进行梳理,有助于深化教科书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推动教科书研究方法的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技术赋能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OMO教学模式新样态研究*
    闫若婻, 孙杰远, 张文超
    教育科学    2021, 37 (3): 61-67.  
    摘要496)   HTML43)    PDF(pc) (1062KB)(593)    收藏

    音乐教育信息化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趋向。在新兴技术的赋能下,中小学音乐教育正逐渐形成线上线下融合(Online Merge Offline,OMO)的教学模式新样态。而新冠疫情的深度影响,昭示着音乐教育推进新样态的更高诉求。基于中小学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从中小学音乐教育传统样态的问题出发,构建新样态理论框架;设计新样态课堂与课外教学实践;总结新样态虚拟与现实融合、课内与课外融合、集体与个别兼顾、技术与管理融合四方面特征;分析新样态在教师、学生、技术平台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推进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揭开学习的奥秘:焦点学生学习历程的观察与分析*
    陈静静
    教育科学    2020, 36 (3): 52-57.  
    摘要690)   HTML46)    PDF(pc) (972KB)(587)    收藏

    课堂观察是教师把握学生学情的重要方法,有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经过长期发展,课堂观察的方法更加多元,呈现出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趋势。实践证明,焦点学生学习历程观察与分析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观察方法,对一线教师更为适用。焦点学生学习历程观察与分析的方法标志着课堂观察范式的转换:观察目的从“观摩—评价”取向转换到“观察—自我反思”取向;观察焦点从观察“执教教师的教学过程”转换到“具体学生的完整学习历程”;观察深度从观察“学生外显行为”转换到探究“学生的真实世界”。同时,焦点学生学习历程观察与分析的方法要深入学生学习情境,阐释学生学习的关键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变化之时;学生独特认知风格显现之时;学生学习的困顿之处;学生间的社会关系呈现之时;学生学习成果特征显露之时。另外,课堂观察要与课后研讨相结合,要对学生学习的关键事件进行回溯与多元化分析,并在此过程中重新发现学生与改进教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梁超, 常若松
    教育科学    2020, 36 (3): 46-51.  
    摘要565)   HTML47)    PDF(pc) (973KB)(577)    收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夯实健康中国的重要社会基石。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尚有些许不足,表现出了明显的临床倾向、德育化倾向、西方文化倾向和经验性教育倾向。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应不断强化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属性、坚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作用、坚定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自信、夯实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底蕴。未来,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要不断走向深化,为此,教育相关部门和中小学管理主体要在政策上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及课程构建要走向专业化和科学化、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要建立联合机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家校共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大概念视域下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李刚, 吕立杰
    教育科学    2020, 36 (5): 19-26.  
    摘要712)   HTML39)    PDF(pc) (1067KB)(571)    收藏

    当前,我国正着力构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出了全面加强大中小学综合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点要求,将劳动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包含全过程育人的三段统筹一体化和全学科育人的五育融合一体化两方面的深刻内涵,而其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具体实现需要劳动教育大概念作为阶梯和基点加以转化。经分析可知,劳动教育大概念包括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五方面的内容共计13个子概念,构成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未来,在围绕劳动教育大概念进行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设计的过程中,重新规划劳动教育课程以及扩展学校劳动教育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中国杜威“儿童中心”百年研究的四个问题*——一个批判性考察
    邹红军, 皮特·麦克莱伦
    教育科学    2020, 36 (5): 49-56.  
    摘要568)   HTML40)    PDF(pc) (1013KB)(563)    收藏

    自杜威1919年来华宣讲其“儿童中心”教育思想始,关于“儿童中心”的研究已走过“第一个一百年”。在一个世纪的话语激荡中,“儿童中心”虽历经不同的中国命运,一些普遍的学术共识也得以确立,但仍有诸多历史问题亟待进一步澄解。“儿童中心”英文表达混乱,其词源学研究尚付阙如。基于不同论证进路给出的“中心”“起点”“重心”意蕴在丰富“儿童中心”理论内涵的同时也加大了认识分歧,“本能中心”“经验中心”“生活中心”的理论倾向进一步增加了其复杂性。将“儿童本位”简单等同于“儿童中心”的概念误植可能导致长期的认识错位。此外,随着研究的深化,杜威是否是“儿童中心论者”成为一桩撼动“杜威‘儿童中心’”研究前提性的学术悬案。求解杜威“儿童中心”研究的“中国问题”不只是一项阐释学课题,也要关注其“理实互构”的取径张力与辩证统一,努力打造反哺于世界杜威教育思想研究的“中国版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新工科教育治理:主体构成与框架建构*
    刘坤, 陈通
    教育科学    2020, 36 (4): 63-69.  
    摘要559)   HTML797)    PDF(pc) (1107KB)(559)    收藏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全球背景和工程教育的中国情境下,系统推进新工科教育实际上是一项治理课题,政策逻辑、知识逻辑和社会逻辑共同构成新工科教育治理的逻辑体系,规定着新工科教育治理的主体体系构成及其角色规范。新工科教育治理是一项涉及多元主体集体行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多元主体之间相互依赖。构建新工科教育治理共同体,形成治理合力、发挥最佳治理效能,是新工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义所在。新工科教育治理共同体行动框架的建构应遵循“政府主导—科教自主—产业驱动”模式,并从价值结构、主体构成、类型体系与内外部关系四个维度体现为“三五四二”行动框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教科书研究的文化逻辑*
    辛继湘
    教育科学    2020, 36 (4): 10-15.  
    摘要628)   HTML2630)    PDF(pc) (904KB)(557)    收藏

    教科书研究的文化逻辑是指在教科书研究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文化规律与秩序,是对影响教科书发展的文化因素及其内在机理的理性概括与表达。就教科书本体研究而言,需要理清教科书文化的本质属性及其与学科文化、学习者文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关系;从教科书历史研究来看,需要透过文字符号揭示隐含其中的历史文化,剖析影响教科书发展的历史文化因素,阐明教科书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机制与意义;对于教科书比较研究,则需要恰当运用文化主位和客位的立场与方法,理解中外教科书在内容选择、结构设计、编写体例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从而更清晰地把握教科书发展的文化脉络与内在逻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高校学生人身伤害风险管理:反思与重构*
    郭洁, 郭宁
    教育科学    2020, 36 (3): 58-63.  
    摘要654)   HTML292)    PDF(pc) (979KB)(549)    收藏

    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件可致学生身心创伤与经济损害,致院校陷入舆情危机与财务困窘,故需给予有效管理。然而,当前院校该领域管理却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院校对相关事件的后续处置易遭受人性关怀缺失的道德诘责;高校学生人身伤害风险赔偿(补偿)的资金不足;在学生管理方面院校各部门间缺乏有机整合;院校中承担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群体工作压力大,队伍稳定性不足;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件中极端案例所引发的消极社会影响不容忽视。导致以上不利的原因包括:院校管理理念囿于法律“归责”原则而不能关照现实需求;对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件可能诱发的院校多元风险,乃至国家与社会安全风险应有更全面的认识;高校学生人身伤害风险责任应在多责任主体间得到合理划分;院校该领域管理环境不佳,其所能获得的资源与技术支持不足。欲突破以上困境,应以“和谐”理念关照该领域管理,升华该领域管理目标;以多元责任主体合作分担的方式构建高校学生人身伤害风险救济基金制度;以加强校内各管理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多渠道吸纳优秀人员进入学生事务管理队伍来提升管理成效;以整合社会多元主体功能,构建学生人身伤害风险管理系统来推进该领域管理的日臻完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我国学前教育制度变迁:轨迹、逻辑与趋势*
    曲铁华, 王洪晶
    教育科学    2020, 36 (3): 85-90.  
    摘要721)   HTML39)    PDF(pc) (4573KB)(534)    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新学制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系统。学前教育制度在70年变迁中历经确立与初步发展期(1949—1977年)、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快速发展期(1978—2009年)、多措并举全面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将制度变迁置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分析框架,我国学前教育制度变迁逻辑为:宏观层面受政治、经济、信息技术的客观驱动,微观层面受利益相关行动者对公平与优质需求的影响,并在二者共同张力作用下变革。新时代,学前教育制度将坚持政府统筹社会参与、推进学前教育立法进程、加强学前信息化教育、秉持学前教育公平理念、遵循幼儿本位价值取向,推动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指向生命完整发展的情感教育研究(笔谈)
    刘慧, 刘次林等, 马多秀, 王平
    教育科学    2020, 36 (5): 1-10.  
    摘要576)   HTML42)    PDF(pc) (1029KB)(530)    收藏

    朱小蔓先生构建的情感教育理论在当代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关注现实问题,关注完整人的完整教育;立足于教育学的立场,运用整体性思维开展研究;注重情感本体性研究,筑牢情感教育根基;理解情感教育的价值,注重教师“爱的链接”;深化情感教育研究,让更多人受益于情感教育。朱小蔓先生的情感教育思想从情感切入,又指向情感素质,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人性、过道德社会生活的基础能力。根据情感本身的“道理”,朱小蔓先生从哲学上把情感的成长分成情致—情愫—情操三个阶段,从科学层次设计了情感的外在化、内在化发展路径,倡导情感性的教育方式,并以此指导落实情感教育实践,构成了“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体系。朱小蔓先生的教育研究具有浓厚的情感人文色彩,她拥有平民情怀,关注和关怀农村学生和教师的生存和发展,农村教育研究是她的情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小蔓先生的情感教育研究高扬“人”的价值,凸显情感本体地位,探问生命发展的整全之路,回归生命现象,寻找情感教育的内质性条件,呼吁培养人的情感品质,培育人的完整生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非常规教学的风险与控制*
    胡少明
    教育科学    2020, 36 (2): 53-58.  
    摘要424)   HTML16)    PDF(pc) (886KB)(521)    收藏

    常规教学与非常规教学是实现基础教育完整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受风险与收益的比较激励,常规教学成为施教者的现实偏好,非常规教学被虚置。受教者成为施教者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利益支点。非常规教学因内在理性和现实禀赋则能改变现有教育困境。坚守教育良知,实施风险教育以提高教学相关者的风险素养,并有效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就成为非常规教学回归教学本真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
    黄蘋, 陈时见
    教育科学    2020, 36 (2): 76-81.  
    摘要585)   HTML17)    PDF(pc) (896KB)(518)    收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变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并呈现出新的方向。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由“校企利益共同体”“校企情感共同体”“校企文化共同体”和“校企责任共同体”组成,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最高形态,具有共生性、包容性、开放性和互补性等特征。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和健康发展,需要构筑义利统一的发展共识,需要构建情理交融的共生合作机制,需要共建开放包容的合作文化,需要落实互融共生的责任主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教师团队学习中学生学习研究的问题与改进 *
    张莉
    教育科学    2019, 35 (4): 38-44.  
    摘要467)   HTML359)    PDF(pc) (5278KB)(513)    收藏

    深度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这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学习必须从“教师教学研究”转向“学生学习研究”。选取国家、区域和学校层面的教师团队个案各两个,对相关学习资源、研讨过程、个案教师访谈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教师团队学习中的学生学习研究关注对学生学习理念的推介,对学生知识基础、学习困难、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分析。但由于团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以“任务执行”代替“问题解决”,使得教师的参与缺失学习过程的逻辑。进而使团队学习活动存在着以任务为起点缺乏关注学生学习的驱动性、以经验分享为过程缺乏系统的研究设计、以评议为方式忽略对研究成果的反思和集结等问题。未来,教师团队的学生学习研究应以特定学生学习问题解决为轴心开展课题研究:整合学生学习问题和理念制定研究计划、以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行动研究为路径组织教师学习、以落实专业引领和保障自主权为基础支持教师团队学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以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
    郝文武
    教育科学    2021, 37 (3): 1-7.  
    摘要531)   HTML220)    PDF(pc) (908KB)(512)    收藏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既有中国城市教育特色又有中国农村教育和乡村教育特色,是城乡教育相互融合和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教育,不是要把城乡教育变成无差别、无特色的“千校一面”的教育,更不是把农村教育和乡村教育变成城镇化标准的教育。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应该在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引领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和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深度学习的发生学原理及实践路向*
    罗生全, 杨柳
    教育科学    2020, 36 (6): 21-27.  
    摘要427)   HTML361)    PDF(pc) (941KB)(510)    收藏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样态,是机器学习和学习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核心话题。从发生学视角审视深度学习的历史发展谱系,可以发现机器学习与学习科学视域下的深度学习既存在发生共性,又有概念解析上的认识误区。了解深度学习如何发生,需从脑神经作用机制、“认知神经科学”发生的“身—心”关系、文化与情境互动构建等方面进行发生学原理的关键释义。推动深度学习发生原理的实践转化,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与学习型社会构建,可以通过建立“学习机制—教学转化”的跨学科应用程序、构建交互式场域的学习共同体、架构“知识获取—意义生成”的立体化与个性化教学设计、创设具有文化品性与生活实在的智慧学习环境来实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动因与路径*
    黄尧, 邓文勇, 陈伟
    教育科学    2020, 36 (4): 83-89.  
    摘要705)   HTML523)    PDF(pc) (941KB)(508)    收藏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激发了中国与东盟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国际合作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与东盟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国际合作逐渐增多,在人才培养合作、学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合作办学意识普遍不强、区域资历框架尚未形成、合作有效机制仍旧欠缺等问题,制约着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区域性国际合作的深层次发展。为深化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可尝试以下路径及措施:以跨境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推进“人才”联合培养,以共建区域性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助力“标准”联通,以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合作机制促进合作制度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新时代中小学教学名师的培养策略*
    朱宁波, 秦丽楠
    教育科学    2020, 36 (1): 35-42.  
    摘要558)   HTML24)    PDF(pc) (985KB)(508)    收藏

    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是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在教育均衡化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小学教学名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对教学规律具有科学系统的认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专业成长既需要外力助推,也需要内省式自我发展。然而,当前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依然存在发展目标功利性较强、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较弱、系统化的专业引领欠缺以及反思教学与行为转化意识欠佳等问题。原因在于名师的专业成长受社会历史文化、教师自我理解与身份认同、实践共同体的共建共享等多重因素共同制约。因此,新时代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需设定“以师为本”的培训设定、构建“需求为基”的培训内容、创新“多元参与”的培训方式、实施“行为导向”的培训评估。未来的中小学名师培养要实现四个转变,即培养目标由“外促”到“内生”、培养方式由“共性”到“个性”、培养内容由“反思”到“建构”、培养价值由“个体优秀”到“群体共生”,进而促进中小学师资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认知差异及协同对策*——基于六省市的实证分
    宁本涛, 孙会平, 吴海萍
    教育科学    2020, 36 (5): 11-18.  
    摘要593)   HTML47)    PDF(pc) (983KB)(507)    收藏

    为了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以及当前劳动教育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五育融合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向中小学教师、家长及学生发放了近7万份问卷。通过调查发现,青少年与教师、家长在劳动认知上有一定差异;青少年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仍需进一步提升;教师、学生、家长均对劳动教育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劳动教育实践相关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加强。针对当前劳动教育所呈现出的短板与不足,未来在劳动教育的深化与落实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全面解析青少年对劳动的个性化认知,促使其形成基于自身特征的、合理的劳动观;持续强化青少年的科学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意识、培养劳动精神;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个实践领域教育力量,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多元协同”创新实施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政策工具视角下美国教师教育问责的策略及启示*
    王丽佳
    教育科学    2020, 36 (4): 90-96.  
    摘要692)   HTML530)    PDF(pc) (976KB)(503)    收藏

    引入政策工具对教师教育参与主体进行问责,并建立相应的问责体系,是保障教师教育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从政策运行所共用的机制角度,命令、利诱、能量建设、系统改变及意念是五种常见的政策工具,它们在基本要素、预期结果、成本与收益等方面呈现出差异。近些年来,为了充分保障新入职教师的质量,美国联邦政府借助多样政策工具的作用,建立起多级教师教育问责体系:以利诱式的拨款诱导各州承担保障教师培养质量的责任,以命令式的法案建立起四级教师培养责任承担体系,以面向指标达成的建议式支持策略实现有限的能量建设,以基于资助替代性项目发展的系统变革促进机构间的良性竞争。然而,美国联邦政府加强教师教育问责的必要性却遭到了诸多利益相关者的质疑。同时,在“目的—手段”框架下,其所使用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也陷入利诱与命令局部有效、系统变革效果难以全面奏效、需要进行能量建设的机构能量不足等困局。在我国未来建设全面教师教育质量问责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从推行指向于单个项目的质量报告制度入手,透过制定针对新建教师教育机构或项目的准入标准、支持教师教育机构的能量建设、推动对话基础上的质量共识等方式,实现教师教育“外促”与“内生”质量间的互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音乐教学的境遇与因应 *——以视唱练耳教学为例
    潘威
    教育科学    2020, 36 (2): 59-63.  
    摘要489)   HTML6)    PDF(pc) (875KB)(503)    收藏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引发了高校音乐教学理念的转变、师生关系的重构、学习方式的改变。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对于高校音乐教学场景、方式变革,学科视域融合、视唱提升等方面的价值。应通过搭建数据库、智能采样等方式不断探寻变革高校音乐教学的路径,从音乐理论、教育规律、技术进步等角度深刻思考高校音乐教学变革的可行性与边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公民主体性及其培育*
    冯建军
    教育科学    2020, 36 (6): 1-6.  
    摘要518)   HTML33)    PDF(pc) (908KB)(500)    收藏

    公民具有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公民教育就是要培育具有主体性的公民和公民的主体人格。权利和义务是公民主体性的外在表现,人格是公民主体性的内在特征,也是公民主体性的根本,包括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自由意识。公民主体性的培育,必须基于时代的呼唤和现实社会基础,要认识到公民主体意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现代社会也为个人主体成长提供了空间。学校是公民教育实践的重要领域,但学校公民教育不是单一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而是整个教育的一种范型。未来的公民教育要走向现代公民教育,需要确立公民主体教育哲学观,以公民权利与法治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做”公民,健全公民主体教育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的中国经验与未来展望*
    孙会平, 宁本涛
    教育科学    2020, 36 (1): 29-34.  
    摘要566)   HTML516)    PDF(pc) (954KB)(498)    收藏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取得了重大进展,基于政策转移视野,我国劳动教育经历了借入苏联模式、探索自身路径、绝对去西方化、开辟中国模式、形成新时代价值体系五个阶段,从“工具理性”逐渐走向“价值理性”。未来,应以“五育融合”为出发点,探索劳动教育的新路径:以劳动教育作为击破应试教育壁垒着力点,深入促进学生综合核心素养与学业能力的提高,探寻以劳树德;建立并持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课程的掌握,实现以劳增智;立足实际需要,建立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劳动教育实施协同创新体系,使劳动者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劳动中获得自我确证,探索以劳育美;教育治理重心下移,多方持续进行中国特色劳动教育育人体系的实践基地和法律制度建设,保障劳动教育有效可持续实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年期检索
文章检索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