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52][53] 皮耶尔保罗·多纳蒂. 关系社会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范式[M].刘军,朱晓文,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前言,16,152,160.
|
[2] |
王逢贤. 师德建设的理论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 1997(4):8-12.
|
[3] |
陈桂生. 教师伦理价值:规范体系刍议[J]. 中国教师, 2008(11):12-16.
|
[4] |
陈桂生. 师道辨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5):86-87.
|
[5] |
陈桂生. 何谓“师德”?[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5):101-102.
|
[6] |
傅维利, 张东娇. 论教师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J]. 教育科学, 1999(4):9-11.
|
[7] |
傅维利, 杨民. 论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1):81-84.
|
[8] |
檀传宝. 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 教育研究, 2005(1):48-51.
|
[9] |
陆道坤, 谭娟. 从集体规约到个性化建构:教师专业道德生成的逻辑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17(4):7-12.
|
[10] |
王夫艳. 规则抑或美德:教师专业道德建构的理论路径与现实选择[J]. 教育研究, 2015(10):64-71.
|
[11] |
朱小蔓. 回归教育职场回归教师主体: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 2017(10):5-7.
|
[12] |
钟芳芳, 朱小蔓. 论当代教师道德生活的困境与自主成长:基于情感自觉的视角[J]. 教师教育研究, 2016(6):1-6.
|
[13] |
王晓莉. 当代师德研究的省思:与国外教学道德维度研究的比较[J]. 外国教育研究, 2011(6):79-84.
|
[14] |
王夫艳. 教师的道德困境与道德选择[J]. 全球教育展望, 2015(8):85-93.
|
[15] |
宋萑, 张倩. 教师专业伦理实践困境与解困路径[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143-148.
|
[17] |
[18][19] 卡尔·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童可依,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1,2,3.
|
[20] |
[21] 佐藤学. 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4,157.
|
[22] |
ARCHER M S. Being human: the problem of agenc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1.
|
[23] |
[31][32][37][39][40][45][48][49] 肯尼思·格根. 关系性存在:超越自我与共同体[M].杨莉萍,译.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33,251,251,150,62,63,252,362,372.
|
[24] |
NODDINGS N. 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M].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80.
|
[25] |
卡罗尔·吉利根. 不同的声音[M].肖巍,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3:6.
|
[26] |
马克斯·范梅南. 教育的情调[M].李树英,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67.
|
[27] |
[28]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总体与无限[M].朱刚,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85,188.
|
[29] |
[47] 格特·比斯塔. 重新发现教学[M].赵康,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99-100.
|
[30] |
[50] 内尔·诺丁斯. 学会关心[M].于天龙,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84,108.
|
[33] |
[34][35][36] 内尔·诺丁斯. 培养有道德的人:从品格教育到关怀伦理[M].汪菊,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6,17,30,31.
|
[38] |
[41][42][43][44][51] 尼克·克罗斯利. 走向关系社会学[M].刘军,孙晓娥,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78,14,36,75,22,50.
|
[46] |
肯尼思·J. 格根. 语境中的社会建构[M].郭慧玲,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