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作冰.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90.
|
[2] |
邓曦泽. 人性、制度与技术:文明结构及其冲突[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6):13-20.
|
[3] |
闫坤如. 人工智能技术异化及其本质探源[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3):100-107.
|
[4] |
刘建. 人与机器的张力:教育装备价值功用的哲学思考[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2):79-88.
|
[5] |
王正青, 但金凤. 教育中数据主义的生成逻辑与双重效应[J]. 教育科学, 2022, 38(5):31-39.
|
[6] |
赵建军, 曹欢荣. 技术理性化的反思与超越[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12):53-57.
|
[7] |
刘庆昌. 教育是一种情感实践[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4):143-151.
|
[8] |
张今杰. “奇点”是否终将来临:从“人性”的观点看人工智能的崛起[J]. 求索, 2018(5):189-195.
|
[9] |
李政涛, 罗艺. 智能时代的生命进化及其教育[J]. 教育研究, 2019(11):39-58.
|
[10] |
李卯, 石雷. 生命的遮蔽与澄明:教学技术化的理性反思与现实救赎[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4):37-41.
|
[11] |
张优良, 尚俊杰.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再造[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9(4):39-45.
|
[12] |
BOSTROM N. Super intelligence: paths, dangers, strategie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1.
|
[13] |
李泽林, 陈虹琴. 人工智能对教学的解放与奴役:兼论教学发展的现代性危机[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1):115-121.
|
[14] |
柏拉图. 泰阿泰德篇[G]//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 138.
|
[15] |
王一川. 审美体验论[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2:68.
|
[16] |
朱立明, 冯用军, 马云鹏. 论深度学习的教学逻辑[J]. 教育科学, 2019(3):14-20.
|
[17] |
张华军, 朱小蔓. “看见”学生:情感人文取向的课堂教学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 2019(3):10-15.
|
[18] |
陈文友.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意蕴[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14):38-40.
|
[19] |
吴爱锐, 左明章. 浅谈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互动[J]. 中国电化教育, 2002(2):62-63.
|
[20] |
尤瓦尔·赫拉利.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M].林俊宏,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7:333.
|
[21] |
李政涛.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教育宣言:解读《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5):3-11.
|
[22] |
杰夫·科尔文. 不会被机器替代的人:智能时代的生存策略[M].俞婷,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7:83.
|
[23] |
项贤明. 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学为人师[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3):76-80.
|
[24] |
饶爱京, 万昆, 邹维. 教育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师教学领导力建设[J]. 现代教育管理, 2019(1):57-61.
|
[25] |
卡尔·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4.
|
[26] |
爱莉诺·达克沃斯. 精彩观念的诞生:达克沃斯教学论文集[M]. 张华,等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73-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