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3] 戴维·米勒, 韦农·波格丹诺.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等译.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222.
|
[4] |
[21] 赵炬明. 精英主义与单位制度:对中国大学组织与管理的案例研究[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1):173-191.
|
[5] |
郭书剑. 制度化精英主义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3):77-85.
|
[6] |
[7] [20] 朴雪涛. 现代性与大学:社会转型期中国大学制度的变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201、202、203.
|
[8] |
袁振国. 双优先: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而作[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4):1-17.
|
[9] |
胡炳仙, 罗正彬. 新中国70年一流大学建设的治道变革[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5):94-103.
|
[10] |
[11] 周光礼. 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国家战略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7):5-13.
|
[12] |
[14] 菲利普·G·阿特巴赫, 胡颖. 发展中国家研究型大学的作用:引领国家和全球知识经济发展[J]. 大学教育科学, 2015(1):4-14.
|
[13] |
[25] 陈丽媛, 刘念才.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模式及其国际影响[J]. 教育研究, 2019(6):105-115.
|
[15] |
韩水法. 大学与学术[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75-76.
|
[16] |
史秋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年发展报告:基于高校分类人才培养提质增效视角[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2):15-25.
|
[17] |
[26] 朴雪涛. 大学中国模式:逻辑要义、基本特质与文化效应[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9):17-23.
|
[18] |
周光礼, 武建鑫. 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1):65-73.
|
[19] |
潘黎, 邢颖. 德国“卓越大学”理念嬗变及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J]. 教育科学, 2020, 36(1):66-72.
|
[22] |
[23] 王蓉. 关于“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思考: 财政的视角[J]. 教育经济评论, 2016(5):46-55.
|
[24] |
[33] 刘振天. 学术主导还是取法市场:应用型高校建设中的进退与摇摆[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10):21-28.
|
[27] |
张应强. 制度规约与一般高校生存:读《重点大学建设对一般高校发展的影响》[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2):155-156.
|
[28] |
袁利平, 靳一诺. 世界一流大学的演进特征及其生成机理[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1):29-36.
|
[29] |
高树仁. 制度伦理视域下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8:66.
|
[30] |
王建华. 政策驱动改革及其局限:兼议“双一流”建设[J]. 江苏高教, 2018(6):6-11.
|
[31] |
张德祥.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路在何方[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5):20-21.
|
[32] |
赵庆年, 李玉枝.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演进历程、逻辑及展望[J]. 现代教育管理, 2021(8):34-42.
|
[34] |
朱九思. 竞争与转化[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87.
|
[35] |
王美, 曲铁华.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现实困境与疏解策略[J]. 教育科学, 2021, 37 (2):69-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