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纯, 汪雯. 我国教学哲学研究40年的回顾与展望[J].当代教育科学, 2018(12):20-25.
|
[2] |
石中英. 教育哲学导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8.
|
[3] |
王卫华. 教育思辨研究与教育实证研究:从分野到共生[J].教育研究, 2019(9):139-148.
|
[4] |
吴重涵. 教育实证研究中综述什么:研究方法论的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1):21-25.
|
[5] |
金炳华, 等. 哲学大辞典(修订本)[Z].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669.
|
[6] |
刘选. 实证研究怎么做:让研究者困惑的地方——来自华东师大第二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的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3):18-25.
|
[7] |
袁振国. 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3):4-17.
|
[8] |
戚务念. 论中国教育研究的实证转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4):16-27.
|
[9] |
唐明, 朱磊, 邹显春.基于Word2Vec的一种文档向量表示[J].计算机科学, 2016(6): 214-217+269.
|
[10] |
胡继渊. 让教育走向生命世界——杜威与陶行知生命化教育观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7(9):5-9.
|
[11] |
陈功江, 王佩, 申国昌. 杜威与陶行知课程观比较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当代课程研究创新与本土特色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 2012(4):7-12.
|
[12] |
琳达·斯通, 孙彩平. 杜威哲学是社会哲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7(5):6-10.
|
[13] |
张红霞, 吕林海. 杜威教育哲学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 2013(17):54-70.
|
[14] |
张俊列, 金心红. 课程·经验·艺术——杜威课程思想的美学意蕴[J].教育学报, 2015(5):65-71.
|
[15] |
卢俊勇, 陶青. 全科还是分科: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师?——杜威的思想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18(9):35-42.
|
[16] |
迟艳杰.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理解杜威的教学价值思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2):17-23.
|
[17] |
陈家斌. 论杜威教育哲学的思维方式——兼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8(4):81-86.
|
[18] |
游柱然, Anthony G. Rud. 杜威实用主义美学视野下的课程观[J].比较教育研究, 2014(3):69-74.
|
[19] |
安娜. 教育领域中技术异化的含义——从技术价值论的视角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10):1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