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WILSON J. Transhumanism and moral equality[J]. Bioethics, 2007, 21(8):419-425.
pmid: 17845448
|
[2] |
[4][7] 郑信军, 岑国桢. 道德敏感性:概念理解与辨析[J]. 心理学探新, 2009(1):10-13.
|
[3] |
李侠, 吕慧云, 李格菲. 道德敏感性、道德阈限与道德底线的变迁[J]. 江西社会科学, 2020(7):5-13.
|
[5] |
LÜTZÊNK, DAHLQVIST V, ERIKSSON S, et al. Developing the concept of moral sensitivity in health care practice[J]. Nursing ethics, 2006, 13(2):187-189.
pmid: 16526152
|
[6] |
郑信军, 岑国桢. 道德敏感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 108-115.
|
[8] |
高德胜. 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J]. 教育学报, 2009(3):76-83.
|
[9] |
FEVRE R W. 西方文化的终结[M]. 丁万江,曾艳,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2.
|
[10] |
吉尔·利波维茨基. 责任的落寞:新民主时期的无痛伦理观[M].倪复生,方仁杰,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3.
|
[11] |
颜湘颖, 姚建龙. “宽容而不纵容”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学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 2017(1):10-14.
|
[12] |
柏拉图. 柏拉图全集:第一卷[M].王晓朝,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352.
|
[13] |
夏伟东. 中国教育界对道德相对主义与个人中心主义的反思[J]. 道德与文明, 1999(6):14-16.
|
[14] |
杨淑萍, 苏超举. 价值失序下的高校德育问题及其应对之道:基于舍勒价值秩序理论[J]. 现代大学教育, 2022(2):67-74.
|
[15] |
舒毅彪. 道德冷漠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探析[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1, 15(5):68-71.
|
[16]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7:103.
|
[17] |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146.
|
[18] |
刘熙. 释名[M]. 北京: 中华书局,2016:47.
|
[19] |
程海霞. 德得关系的轨迹、假设与实施[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4):69-73.
|
[20] |
孙雍长. 论训诂之旨本乎声音[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1):85-92.
|
[21] |
高德胜. 生活德育:境遇、主题与未来[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2(3):5-10.
|
[22] |
甘绍平. 现代社会道德建构的逻辑理路[J]. 伦理学研究, 2022(4):25-35.
|
[23] |
佘碧平. 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0:2.
|
[24] |
唐文明. 何谓现代性?[J]. 哲学研究, 2000(08):44-50.
|
[25] |
吕丽艳. 现代社会、现代性与公民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 2007(12):18-23.
|
[26] |
[28] 黄晶. 价值、感受与行动:马克斯·舍勒感受现象学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7:148,145.
|
[27] |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 中华书局,1983:43.
|
[29] |
陈家琪. 培养孩子们的公共意识[J]. 人民教育, 2014(2):72-78.
|
[30] |
拉瑞·P. 纳希. 道德领域中的教育[M]. 刘春琼,解光夫,译.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64.
|
[31] |
叶飞. 公共交往与公民教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