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本报评论员. 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基础工作[N]. 中国教育报, 2013-09-23(1).
|
[2] |
陈时见. 高质量教师教育发展的使命与路径[J]. 教育科学, 2023, 39(4):4-7.
|
[3]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20) [2023-09-10]. 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l.
|
[4] |
SIMPSON J A, WEINER E S C.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volume V[M]. 2n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74.
|
[5] |
高力克. 中国人的家:梁漱溟论中国文化之特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2(4):30-37.
|
[6] |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19.
|
[7] |
孙孔懿. 论教育家[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409.
|
[8] |
张传燧. 教师的类型及其素质培养探析[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0(6):58-63.
|
[9] |
周春良. 教育家型教师:当代教师发展的现实追求[J]. 上海教育科研, 2012(3):76-78.
|
[10] |
伍雪辉. 教育家型教师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
[11] |
李贵安, 杨博谛. 教育家型教师的内涵、素养与成长路径[J]. 现代教育管理, 2023(6):109-118.
doi: 10.16697/j.1674-5485.2023.06.012
|
[12] |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吴寿彭,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5:4.
|
[13] |
曹永国. 解决问题抑或追寻意义:对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31(1):1-10.
|
[14] |
欧阳英. 与时俱进与时代性[J]. 哲学研究, 2002(5):29-30.
|
[15] |
魏宏聚. 教育家核心价值:超越世俗的教育情怀[J]. 中国教育学刊, 2013(1):8-10.
|
[16] |
张晓峰. 教育家精神特质研究:以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为例[J]. 教师教育研究, 2014, 26(5):73-80.
|
[17] |
顾明远. 新时期教育家的成长之路[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18(6):5-8.
|
[18] |
金生鈜. 以教育为志业:教育家的精神实质[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7):1-6.
|
[19] |
顾明远. 让懂得教育的教育家办学[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1(4):3-7.
|
[20] |
鲍成中. 适应与超越:教育家成长规律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
[21] |
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社会:第一卷[M].阎克文,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144.
|
[22] |
麻健, 石中英. 回到教育本身的教育评价:来自道家思想的启示[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11(1):80-88.
|
[23] |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46.
|
[24] |
崔保师, 邓友超, 万作芳, 等. 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J]. 教育研究, 2020, 41(8):4-17.
|
[25] |
郭永福. 李吉林成长历程的启示[J]. 中国教育学刊, 2006(7):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