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2021-10-23)[2022-1-22]. http://www.gov.cn/xinwen/2021-10/23/content_5644501.htm.
|
[2]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2-01-22].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
[3] |
[5] [7] [8] 袁贵仁. 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32-133、130、131、82.
|
[4] |
刘济良. 价值观教育[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2.
|
[6] |
[10] 高洁. 价值判断的实质内涵及其对价值教育的实践指向[J]. 教育研究, 2018(6): 41-47.
|
[9] |
[14] 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8、249-250.
|
[11] |
王彩云. 政治学视域中价值理性的回归[J]. 政治学研究, 2013(6):94-103.
|
[12] |
高洁. “后真相”引发学生价值判断的困境及教育的应对[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1):76-84.
|
[13] |
[24] [31] 李一希. 论价值教育的逻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11):109-118.
|
[15]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135-136.
|
[16] |
WACQUANT L J D.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a workshop with Pierre Bourdieu[J]. Sociological theory, 1989, 7(1):26-63.
doi: 10.2307/202061
|
[17] |
王长恩. 文化场域中的教育与教学活动[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77-81.
|
[18] |
陈乙华, 曹劲松. 文化赋能城市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20(8):129-137.
|
[19] |
马陆亭, 郑雪文. “双减”:旨在重塑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1):79-90.
|
[20] |
唐爱民. 学校德育获取家庭教育支持的内在逻辑、不良因素与改进路径[J]. 教育科学, 2021(4): 26-32.
|
[21] |
[23] 漆仲明. 现代家庭核心价值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5(2):38-44.
|
[22] |
[28] [30]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37、1-2、38.
|
[25] |
[27] 张东娇. 论学校文化的双重属性[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2):37-42.
|
[26] |
[35] [36] 克利福德·格尔茨. 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4:4、5、99-100.
|
[29] |
王云飞. 论乡村社会文化的重构[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9(3):91-101.
|
[32] |
高振宇. 论儿童哲学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关系[J]. 教育学报, 2021(4): 32-44.
|
[33] |
唐汉卫. 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4):102-110.
|
[34] |
胡萨. 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唤醒与激活价值观的“原初意义”--基于发生现象学的视角[J]. 教育研究, 2020(8): 65-74.
|
[37] |
杨柳新. 大学的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认同[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8(4):107-124.
|
[38] |
曾文婕, 黄甫全. 核心价值观教育:定位、内容与路径[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0(2):50-56.
|
[39] |
石中英. 教育哲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137.
|
[40] |
龙宝新. 论学校价值治理的理念与路径[J]. 教育学报, 2018(1): 65-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