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芭芭拉·亚当. 时间与社会理论[M].金梦兰,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126.
|
[2] |
[4][5][6] 约翰·哈萨德. 时间社会学[M]. 朱红文,李捷,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5,6,10.
|
[3] |
吴国璋. 西方社会学对社会时间的研究[J]. 学术界, 1996(2):57.
|
[7] |
桑志坚. 超越与规训:学校教育时间的社会学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2:95.
|
[8] |
蔡辰梅. 教育变革中教师自我认同的时间困境及其重建[J]. 教育研究, 2015(7):89-97.
|
[9] |
马斯洛. 马斯洛人本哲学[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3:59.
|
[14] |
[22][23][24][25] 郑作彧. 社会的时间:形成、变迁与问题[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128, 131, 48,47,55.
|
[11] |
宋萑. 教师工作负担的时间社会学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9):1-15.
|
[12] |
[20] 吴国盛. 时间的观念[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92,100.
|
[13] |
[15][21][28] 赫尔嘉·诺沃特尼. 时间:现代与后现代经验[M].金梦兰,张网成,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3,4,7,105.
|
[16] |
乔瑞金, 牟焕森, 管晓刚. 技术哲学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64.
|
[17] |
叶澜, 白益民, 王枬, 等.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30.
|
[18] |
朱旭东, 张华军, 等. 教师专业精神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64.
|
[19] |
克里斯托弗·戴, 顾青. 教师新生活[M].徐晓红,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40.
|
[26] |
王惠颖. 现代教育的时间哲学审思[M].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22:70.
|
[27] |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2版.杜殿坤,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7.
|
[29] |
丹·克莱门特·劳蒂. 学校教师的社会学研究[M].饶从满,于兰,单联成,等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