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张再林.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52-63.
|
[2] |
王东杰. 气质为何不恶:颜元的身体经验与思想建构[J]. 清史研究, 2021(1):80-97.
|
[3] |
[12][13][14][20][21][22][24][25][26]颜元. 颜元集:下[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701,645,159,645,693,645,648,777,519,627.
|
[4] |
[5][6][7][8][9][10][11][17][23][27]颜元. 颜元集:上[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3,15,15,3,48,29,8,30,129,56,41.
|
[15] |
叶浩生. 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137.
|
[18] |
陈山榜, 邓子严. 颜李学派文库:2[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9:345.
|
[19] |
陈学恂, 王炳照, 郭齐家. 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39.
|
[28] |
谢春雨. 论共在教学的发生机制[J]. 教育学术月刊, 2021(3):43-48.
|
[29] |
刘旭东. 教育的学术品格与教育理论创新[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114-115.
|
[30] |
宋岭. 具身课程知识观及其知识生成路径:默会认识论的启示[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2):46-50.
|
[31] |
宋岭.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具身化思想及其教育意蕴[J]. 社会科学论坛, 2021(4):192-201.
|
[32] |
赵小丽, 荀渊. 康德与赫尔巴特的实践性教育理论考辨[J]. 教育科学, 2023(1):35-42.
|
[33] |
冯建军. 教育的人学视野[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88.
|
[34] |
佐藤学.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 学校就会改变[M].李季湄,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3.
|
[35] |
黎兴成, 李中国. 论教学的对象思维及其超越[J]. 教育学术月刊, 2022(5):97-105.
|
[36] |
项继发. 把儿童“领入世界”:阿伦特式教育思考[J]. 教育学报, 2019(5):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