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汪瑞林. 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11):77-83.
|
[2] |
刘建军. 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 教育研究, 2020, 41(9):28-33.
|
[3] |
高德毅, 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31-34.
|
[4] |
陈刚. 转型时期的人文关怀[M].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04:203-204.
|
[5] |
陆道坤. 新时代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内涵、难点及优化路径[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2):38-48.
|
[6] |
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182.
|
[7] |
王少奇, 荀禹, 宫福清. 课程思政的现实藩篱、实践要旨及推进策略[J]. 教育科学, 2023, 39(4):63-68.
|
[8] |
许瑞芳. 新时代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内涵、难点及进路[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3):59-68.
|
[9] |
董慧, 杜君. 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5):70-74.
|
[10] |
BOBBITT F. The curriculum[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1:283.
|
[11] |
内尔·诺丁斯.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 2版.于天龙,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83.
|
[12] |
郝德永. “课程思政”的问题指向、逻辑机理及建设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 42(7):85-91.
|
[13] |
檀传宝. 德育原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48-53.
|
[14] |
郭超华, 闫守轩. 教学中“五育融合”的限度及其超越[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3):21-27.
|
[15] |
黄希庭. 人格心理学[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14.
|
[16] |
李寒梅.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课程逻辑与实践理路[J]. 课程·教材·教法, 2021, 41(3):55-61.
|
[17] |
陆道坤. 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3):25-31.
|
[18] |
张志松. 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难题与改进策略[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1(3):107-110.
|
[19] |
李功连, 刘莹. 课程思政:意蕴、价值及实践[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27):2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