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穆建亚. 教科书发展的伦理困境及其消解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11):43-49.
|
[2] |
[18]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3.
|
[3] |
[4] [5] [6] 石鸥, 刘艳琳. 试论教科书的求真和求善[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6):37-45.
|
[7] |
穆建亚, 刘立德. 教材伦理学:思想渊源、逻辑起点及体系构建[J]. 课程·教材·教法, 2021(11):49-55.
|
[8] |
蒋薇. 教材出版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出版广角, 2013(6):30-32.
|
[9] |
[10] 布鲁纳. 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 北京: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2:31、47、49.
|
[11] |
许良. 技术哲学[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138-143.
|
[12] |
王润. 数字教科书的演进历程、影响因素及其行动逻辑[J]. 教育科学, 2022, 38(3):53-59.
|
[13] |
赵铁. 社会问题与社会研究伦理[J]. 广西社会科学, 2004(3):166-168.
|
[14] |
李金航, 周川. 近代大学教科书中国化运动及启示[J]. 现代教育管理, 2015(5):113-117.
|
[15] |
李学. 先验的想象:教科书塑造国家形象的路径分析[J]. 教育科学, 2020, 36(4):16-21.
|
[16] |
亚当·弗格森. 道德哲学原理[M]. 孙飞宇, 等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60.
|
[17] |
陈文新, 赵婧. 信息化学习的发生机制研究:基于唐·伊德技术现象学的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10):100-107.
|
[19] |
陈文新. 智能时代下数字教科书建设中的内容风险探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4):68-73.
|
[20] |
吴长青, 李兴洲. 数字时代教育主体性的重构:基于伽达默尔解释学对教育主体性的考察[J]. 江淮论坛, 2021(4):176-182.
|
[21] |
陈文新, 张增田. 论数字教科书的三维风险[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6):56-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