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19-02-13)[2022-02-1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
[2] |
王学, 刘艳.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方向[J]. 教育科学, 2021, 37(5):21-28.
|
[3] |
刘铁芳. 公共生活与公民教育:学校公民教育的内涵与目标[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122-132.
|
[4] |
朱小曼, 冯秀军. 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J]. 教育研究, 2000(12):3-11.
|
[5] |
冯建军. 建立多元的公民身份体系:基于中国的现实[J]. 江苏社会科学, 2013(6):65-69.
|
[6] |
叶飞. 当代公民教育的价值困境及其对策[J]. 高等教育研究, 2016(9):8-12.
|
[7] |
王啸.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124.
|
[8] |
张家军. 小学生公民素养的调查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6):42-43.
|
[9] |
成有信. 公民·公民素养·公民教育[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5):76-80.
|
[10] |
姜涌. 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4):82-87.
|
[11] |
张家军, 陈玲. 中小学公民素养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J]. 课程·教材·教法, 2017(3):45-51.
|
[12] |
王莉. 公民教育:价值与主题[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32):19-22.
|
[13] |
张家军, 许娇. 公民素养测量结构的探究及验证[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10):21-24.
|
[14] |
[16] 冯建军. 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350-356、117.
|
[15] |
张家军. 小学生公民素养的调查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6):42-49.
|
[17] |
马永庆. 道德自律的特性解读[J]. 伦理学研究, 2009(5):51-55.
|
[18] |
祁占勇, 刘丹. 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成果认定的现实挑战及因应策略[J]. 教育科学, 2022, 38(2):45-52.
|
[19] |
李德显. 我国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研究:[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21(5):155.
|
[20] |
王竹立. 碎片与重构:面向智能时代的学习[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8:85-87.
|
[21] |
杨淑萍, 苏超举. 价值失序下的高校德育问题及其应对之道:基于舍勒价值秩序理论[J]. 现代大学教育, 2022(2):67-74.
|
[22] |
叶飞. 公共交往与公民教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182-193.
|
[23] |
冯建军. 公共人及其培育:公共领域的视角[J]. 教育研究, 2020(6):27-37.
|
[24] |
戴慧. 聚焦公民素养重构课程体系[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7(4):7-10.
|
[25] |
常媛媛, 曾庆香. 新型主流媒体新闻身份建构:主体间性与道德共识[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3):142-150.
|
[26] |
杨淑萍. 公共精神的生发逻辑及青少年公共精神的培育路径[J]. 教育研究, 2018(3):27-34.
|
[27] |
张桂春, 卢丽华. 职普融通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基于公民素质培养的视角[J]. 教育科学, 2014, 34(5):22-26.
|
[28]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2019-02-24)[2022-02-1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
[29] |
贺妍, 肖平. 基于对话哲学的公民品质与公民技能[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3):70-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