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OECD. 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EB/OL].(2005-05-27)[2021-04-06]. http://www.oecd.org/data oecd/47/61/35070367.pdf .
|
[2] |
李艺, 钟柏昌. 谈“核心素养”[J]. 教育研究, 2015(9):17-23.
|
[3] |
冯友梅, 颜士刚, 李艺. 从知识到素养:聚焦知识的整体人培养何以可能[J]. 电化教育研究, 2021(2):5-10.
|
[4] |
张华.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 全球教育展望, 2016(4):10-24.
|
[5] |
钟启泉. 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EB/OL].(2001-12-19)[2021-04-06]. https://www.sohu.com/a/205528403_479702
|
[6] |
[13] 郭元祥. 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 课程·教材·教法, 2009(11):17-23.
|
[7] |
姜宇, 辛涛, 刘霞, 等.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6):29-32.
|
[8] |
李润洲.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知识教学[J]. 教育发展研究, 2017(8):69-76.
|
[9] |
[美] 格兰特·威金斯,[美] 杰伊·麦克泰格.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7.
|
[10] |
[美] 查尔斯·菲德尔,[美] 玛雅·比亚利克,[美] 伯尼·特里林. 四个维度的教育:学习者迈向成功的必备素养[M].罗德红,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65.
|
[11] |
李煜晖, 郑国民.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J]. 教育研究, 2018(2):80-87.
|
[12] |
龙安邦. 核心素养时代的学与教——基于知识发生史的考察[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5):51-57.
|
[14] |
李文阁. 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 中国社会科学, 2000(6):45-53.
|
[15] |
[英] 麦克·扬. 未来的课程[M].谢维和,王晓阳,等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3.
|
[16] |
孙周兴. 海德格尔选集:下[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 877.
|
[17] |
[18] 张良. 课程知识观研究——从表征主义到生成主义[D/OL].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5:42、49.(2015-05-15)[2021-04-06].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
[19] |
[法] 埃德加·莫兰. 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陈一壮,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7.
|
[20] |
钟启泉. 从学习科学看“有效学习”的本质与课题——透视课程理论发展的百年轨迹[J]. 全球教育展望, 2019(1):23-43.
|
[21] |
王会亭. 从“离身”到“具身”:课堂有效教学的“身体”转向[J]. 课程·教材·教法, 2015(12):57-63.
|
[22] |
叶波. 化知识为素养: 现实困境、理论阐释与教学实现[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8):45-49.
|
[23] |
范文翔, 赵瑞斌. 具身认知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7):21-27.
|
[24] |
叶浩生. 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 教育研究, 2015(4):104-114.
|
[25] |
[法] 安德烈·焦尔当. 学习的本质[M].杭零,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23.
|
[26] |
[法] 安德烈·焦尔当 斐新宁. 变构模型——学习研究的新路径[M].杭零,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61.
|
[27] |
刘和海, 潘阳. “以学习者为中心”:赋权理论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实践逻辑[J]. 中国电化教育, 2018(8):100-106.
|
[28] |
[美] 杜威. 思维与教学[M].孟宪承,俞庆棠,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5.
|
[29] |
郑旭东, 王美倩, 饶景阳. 论具身学习及其设计: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J]. 电化教育研究, 2019(1):25-32.
|
[30] |
许双成, 杨晓平. 具身教学范式下的身体与教学[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6):128-134.
|
[3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4.
|
[32] |
吕立杰. 大概念课程设计的内涵与实施[J]. 教育研究, 2020(10):5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