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 376.
|
[2] |
何东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8: 32.
|
[3] |
[3] [4] [5] [6] [7] [10] 许德馨, 张成明, 穆向群. 少年宫教育史[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00: 25、50、41、42、132、229.
|
[8] |
教育部.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1985-05-27)[2021-07-16].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82.html
|
[9] |
共青团中央, 国家教育委员会. 少年宫(家)工作条例[EB/OL].(1987-02-28)[2021-07-18]. https://code.fabao365.com/law_262779_1.html
|
[11] |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EB/OL].(1988-12-25)[2021-12-22]. http://www.jyb.cn/zyk/jyzcfg/200602/t20060220_55349.html
|
[12] |
何东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8: 3218.
|
[13] |
国家教委 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1991—1997)[EB/OL].(1995-06-21)[2021-07-1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199506/t19950621_81904.html
|
[14] |
戴妍, 徐佳虹. 我国中小学校外教育的政策演进和价值取向[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20(4):111-118.
|
[15] |
康丽颖. 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困惑与挑战——关于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三重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22-30.
|
[16]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0-07-29)[2021-07-2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
[17] |
臧雷振, 潘晨雨. 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轨迹、逻辑与动阻力机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 学习与探索, 2021(11):34-42.
|
[18] |
鲁洁, 冯建军. 教育转型:理论、机制与建构[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45-50.
|
[19] |
贾春增. 外国社会学史[M].修订本.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24.
|
[20] |
[美] 兰德尔·柯林斯. 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19.
|
[21] |
程天君. 谁来评价、评价什么与如何评价——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三个基本问题[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7):1-3.
|
[22] |
项红专. 文化育人:背景、意涵与路径[J]. 教育科学研究, 2018(8):13-17.
|
[23] |
王秀江. 我国校外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 2016(2):53-58.
|
[24] |
王秀江, 谢娟. 校外教育中的儿童健康人格培养:背景、内涵和路径[J]. 教育科学研究, 2020(1):80-85.
|
[25] |
康丽颖. 学科视域中的校外教育理论建设[J]. 教育研究, 2012(8):25-31.
|
[26] |
张墨涵.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理论探讨与政策走向[J]. 教育科学研究, 2019(8):17-22.
|
[27] |
[28] 郭岚. 游移于《教师法》边缘的教师——对少年宫教师边缘法律地位的思考[J]. 教师教育研究, 2020, 32(4):52-57.
|
[29] |
刘登珲. 多重制度逻辑下的校外教育协同治理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2):19-23.
|
[30] |
王海平. 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基于公立校外教育机构的探索[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9):33-37.
|
[31]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