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英] 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的构成[M]. 李康,李猛,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137.
|
[2] |
[法] 布迪厄.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 包亚明,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220.
|
[3] |
吕景城. 论职业教育在当代社会分层流动的作用[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32):30-31.
|
[4] |
王清连, 张社字, 等. 职业教育社会学[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61.
|
[5] |
杨莉萍, 刘甜芳, 吴金铃. 高职生可能自我的特点及其形成——一项深度访谈研究报告[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3(3):71-77.
|
[6] |
[法] 埃米尔·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M]. 渠东,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15.
|
[7] |
[英] 以赛亚·伯林. 自由论[M]. 胡传胜,译. 北京: 译林出版社, 2011:45.
|
[8] |
赵汀阳. 关于自由的一种存在论观念[J]. 世界哲学, 2004(6):57-66.
|
[9] |
[10] [俄] 科恩. 自我论[M]. 佟景韩,等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314、137.
|
[11] |
[英] 亚当·库珀, 杰西卡·库珀. 社会科学百科全书[M]. 马加乐,等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601.
|
[12] |
SAMUEL W. Determination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in a rapidly changing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5(11):63-75.
|
[13] |
秦光涛. 意义哲学[M]. 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8:87.
|
[14] |
[法] 爱弥尔·涂尔干. 道德教育[M]. 陈光金,等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98.
|
[15] |
薛栋. 职业精神与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J]. 现代教育管理, 2017(5):105-112.
|
[16] |
[美] 唐·伊德. 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M]. 韩连庆,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28-29.
|
[17] |
关晶, 石伟平. 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 教育研究, 2014(10):97-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