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英] 约翰·洛克. 理解能力指导散论[M].吴棠,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5.
|
[2] |
刘颖, 苏巧玲. 医学心理学[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7: 27.
|
[3] |
郅庭瑾. 为思维而教[J]. 教育研究, 2007(10):44-48.
|
[4] |
罗祖兵. 教学思维方式:含义、构成与作用[J]. 教育科学研究, 2008(9):72-75.
|
[5] |
[美] 约翰·杜威. 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 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5: 231.
|
[6] |
辛继湘. 生成性思维: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J]. 教育评论, 2003(5):61-64.
|
[7] |
吕星宇. 对话教学:为思维而教[J]. 教育学报, 2008(3):31-35.
|
[8] |
岳欣云. 课堂教学变革中的教师思维方式发展[J]. 中国教育学刊, 2007(3):75-78.
|
[9] |
罗儒国. 课堂教学思维方式:期待关注[J]. 教育科学论坛, 2007(7):5-8.
|
[10] |
刘玉平. 逻辑思维浅谈[J]. 东岳论丛, 1994(5):55-59.
|
[11] |
江丕权, 李越. 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7(3):26-32.
|
[12] |
[英] 爱德华·德波诺. 思维的训练[M].何道宽,许力生,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4、43、43、42.
|
[13]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1367.
|
[14] |
[美] 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160.
|
[15] |
[英] 爱德华·德波诺. 思维的训练[M].何道宽,许力生,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4、43、43、42.
|
[16] |
[英] 爱德华·德波诺. 思维的训练[M].何道宽,许力生,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4、43、43、42.
|
[17] |
邱关军. 从离身到具身:当代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型[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1):61-64.
|
[18] |
宋岭. 论具身化教学的生成逻辑[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12):78-84.
|
[19] |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 1997(9):3-8.
|
[20] |
罗祖兵. 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 课程·教材·教法, 2006(10):28-32.
|
[21] |
李吉林. 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及其建构[J]. 教育研究, 2009(3):52-59.
|
[22] |
李恒威, 王小潞, 唐孝威. 表征、感受性和言语思维[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9):26-33.
|
[23] |
[捷克]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M].傅任敢,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91.
|
[24] |
张之沧. 身体认知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275-278.
|
[25] |
张之沧, 唐涛. 论身体思维[J]. 学术研究, 2008(5):30-35.
|
[26] |
[英] 爱德华·德波诺. 思维的训练[M].何道宽何道宽,许力生,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4、43、43、42.
|
[27] |
[加] 马克斯·范梅南.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117.
|
[28] |
王龙. 论课程教学中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8):158-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