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WACQUANT L D.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a workshop with pierre bourdieu[J]. Sociological theory, 1989(7):39.
|
[2] |
房林玉. 学校课程规划研究[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46.
|
[3] |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第1卷[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74.
|
[4] |
陈桂生. 学校教育原理[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84.
|
[5] |
傅维利. 师德读本[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91.
|
[6] |
傅维利.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
|
[7] |
[法] 爱弥尔·涂尔干. 道德教育[M]. 陈金光, 沈杰,朱谐汉,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19.
|
[8] |
[德] 马丁·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王庆节,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76.
|
[9] |
周德义. 论“彼在”及其本体论意义[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7):127.
|
[10] |
周德义. 彼在[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4):36-40.
|
[11] |
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194.
|
[12] |
孙婷婷. 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9.
|
[13] |
鲁洁. 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 教育研究, 2000(7):3-10.
|
[14] |
檀传宝. 问题与出路——若干德育问题的调查与专题研究[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 169.
|
[15] |
[美] 杜威. 杜威教育论著选[M]. 赵祥麟, 王承绪,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52.
|
[16] |
钟启泉, 黄志成. 西方德育原理[M].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8.
|
[17] |
孙彩平, 周亚文, 司马合强. 如何使德育课堂充满德性[J]. 中国德育, 2020(15):43-50.
|
[18] |
傅淳华, 杜时忠. 教师道德学习的组织困境及其超越——学校组织道德学习的视角[J]. 教育科学, 2020, 36(4):51-56.
|
[19] |
周浩波. 教育哲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07.
|
[20] |
朱小蔓, 其东.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 2004(10):35-38.
|
[21] |
傅维利. 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J]. 教育研究, 2005(3):13-16.
|
[22] |
孟宪彬. 破解“减负提质”难题的校本路径——基于九年一贯学制的实践探索[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4: 68.
|
[23] |
李敏. 优良道德与关键道德:小学教师专业伦理的内容思考[J]. 教育科学, 2020, 36(4):44-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