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亚林, 王学. 主体教育思想评述及重建的一种可能向度[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9(4):1-8.
|
[2] |
[德]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101.
|
[3] |
郭湛.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11.
|
[4] |
[德] 康德. 实用人类学[M]. 邓晓芒,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7:2-3.
|
[5] |
陈佑清. 体验及其生成[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2):11-16.
|
[6] |
[德] 黑格尔. 小逻辑[M]. 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36.
|
[7] |
余文森. 论个体知识的课程论意义[J]. 教育研究, 2008(12):44-50.
|
[8] |
李润洲, 石中英. 人·学习·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哲学思考[J]. 教育学报, 2006(1):62-67.
|
[9] |
李弘祺. 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上[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348.
|
[10] |
靳玉乐. 学业负担政策的价值重建[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1(4):81-86.
|
[11] |
[法] 萨特. 存在与虚无[M]. 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287.
|
[12] |
叶澜. 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J]. 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3(4):6-7.
|
[13] |
徐学福. 获得学习模型的困境与参与学习模型的转向[J]. 教育学报, 2014, 10(2):50-57.
|
[14] |
张良. 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中课程知识观的重建[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 36(3):65-70.
|
[15] |
靳玉乐, 李叶峰. 论教育自由的尺度及实现[J]. 高等教育研究, 2015, 36(4):21-26.
|
[16] |
刘云杉. 刘云杉:现在的教育,已经进入了“龟兔赛跑2.0版”[J]. 家教世界, 2020(2):54-56.
|
[17] |
刘铁芳. 学习之道与个体成人:从《论语》开篇看教与学的中国话语[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 39(8):14-22.
|
[18] |
余治平. “能近取譬”何以成为“仁之方”?——以《雍也》己立己达与立人达人的工夫实践为中心[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3(3):125-132.
|
[19] |
樊亚峤, 靳玉乐. 儒家教育中的主体自觉精神及其现代路向[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7(5):138-143.
|
[20] |
陈兵. 释“学而时习之”的修己意蕴——从“学”与“习”的字源学出发[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8(12):85-91.
|
[21] |
[美] 杜威. 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十四卷[M]. 罗跃军,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78.
|
[22] |
赵敦华. 学以成人的通释和新解[N]. 光明日报, 2018-08-1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