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浩波 . 统筹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使命与担当[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7(1):2-6.
|
[2] |
刘晨光 . 试论“中国方案”的核心要义[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38(5):21-33.
|
[3] |
韩杰才 . 新时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使命[J]. 人民论坛, 2017(33):89-90.
|
[4] |
路卓铭, 赵宝廷 . 区域产业集群化的经济效应与演进机理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0(10):28-32.
|
[5] |
郭福春 . 高水平专业群在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中的现实意义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5):20-23.
|
[6] |
朱宁波, 崔慧丽 .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品质提升的要素和路径选择[J]. 教育科学, 2018,34(6):49-54.
|
[7] |
戚如强 . 充分认识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作用[N]. 南京日报, 2019-04-03(A08).
|
[8] |
张耀南 . 论“大知”之作为“中华共识”——兼论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哲学“大知识论”[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31-38.
|
[9] |
[德] 斐迪南·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M]. 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48.
|
[10] |
Scott, W. R , Organizations: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Systems[M].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1987: 91.
|
[11] |
张继桥, 刘宝存 .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经验[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40(8):9-17.
|
[12] |
吴彤 . 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10.
|
[13] |
Lebel L . Governance and the Capacity to Manage Resilience in Regional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J]. Ecology and Society, 2006(1):1599-1604.
|
[14] |
李梦卿, 杨秋月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 教育与职业, 2016(14):24-28.
|
[15] |
夏立平 . 论共生系统理论视阈下的“一带一路”建设[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26(2):30-40.
|
[16] |
李红英 . “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共生机制及推进策略[J]. 现代教育管理, 2018(9):23-28.
|
[17] |
[德] 约翰·冯·杜能 .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 吴衡康,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35
|
[18] |
魏朝举 . 微信息时代构建立体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5,15(1):115-118.
|
[19] |
Porter M . E.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6):77-90.
|
[20] |
石伟平, 郝天聪 . 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39(1):1-9.
|
[21] |
刘献君 . 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中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8):14-18.
|
[22] |
阿玛蒂亚·森 . 以自由看待发展[M]. 任赜,于真,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7.
|
[23] |
雷鸣 . 能力建设论——一种新的发展框架[D].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2005: 85-87.
|
[24] |
戚鲁 . 人力资源能本管理与能力建设[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72-73.
|
[25] |
刘亚西, 张彩娟 . 印度职业教育的演变、特征与趋势分析——基于政策变迁的视角[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30):91-96.
|
[26] |
张应强 .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两个问题[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2(2):3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