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龙宝新. 论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逻辑[J]. 教育科学, 2012,28(4):41-46.
|
[2] |
宋萑, 等. 教师实践知识的个体属性与社会属性[J]. 当代教师教育, 2017,(6):48-52.
|
[3] |
邹逸. 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公共性维度[J]. 教师教育研究, 2018,(3):1-5.
|
[4] |
白益民. 学科教学知识初探[J]. 现代教育论丛, 2000,(4):29-32.
|
[5] |
王加强. “教”可教吗[J]. 教育学报, 2012,(5):37-43.
|
[6] |
Lya Kremer-Hayon, Miriam Ben-Peretz. Becoming a Teacher:The Transition from Teachers' College to Classroom Life[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1986,(4):414-417.
|
[7] |
[28] 邹逸, 殷玉新. 从“基于经验”到“数据驱动”:大数据时代教师教学决策的新样态[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13):52-56.
|
[8] |
余文森. 论个体知识的课程论意义[J]. 教育研究, 2008,(12):44-50.
|
[9] |
张文辉, 罗云平. 论默顿的公共知识及其科学论文制度在中国的异化[J]. 甘肃高师学报, 2010,(1):134-137.
|
[10] |
[美]默顿. 科学社会学[M]. 鲁旭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365-366.
|
[11] |
杨骞. 基于教师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J]. 教育科学, 2007,(3):54-57.
|
[12] |
周成海. 论教师改变的过程及其促进[J]. 教育科学, 2017,(2):28-34.
|
[13] |
许芳杰. 课堂教学境域中的教师现场学习[J]. 教育科学, 2018,(2):25-31.
|
[14] |
薛海平, 陈向明. 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调查研究[J]. 教育科学, 2012,28(6):53-57.
|
[15] |
[16] [德]伽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 上海: 译文出版社, 1994: 64-69.
|
[17] |
[美]约翰·杜威. 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 上海: 人民出版社, 2004: 194.
|
[18] |
赵汀阳. 论可能生活[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5.
|
[19] |
[英]迈克尔·马尔凯. 科学与知识社会学[M]. 林聚任,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1: 124.
|
[20] |
沈湘平. 论公共性的四个典型层面[J]. 教学与研究, 2007,(4):18.
|
[21] |
Michael Polanyi. Study of Man[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Chicago, 1958: 12.
|
[22] |
姜美玲. 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本质属性与衍生特征[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7):32-35.
|
[23] |
[英]迈克尔·波兰尼著, 许泽民译. 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 266.
|
[24] |
Michael Polanyi. Personal Knowledge[M]. Routledge,London, 1958: 91.
|
[25] |
殷玉新.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6):34-40.
|
[26] |
杨文登, 谈心. 教师实践智慧的五种常见误解及其澄清——基于循证教育学的视角[J]. 教师教育研究, 2016,(4):1-7.
|
[27] |
余闻婧.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体验逻辑[J]. 基础教育, 2017,(1):86-92.
|
[29] |
[英]斯图亚特·霍尔. 表征[M]. 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18.
|
[30] |
张蓉. 培养教师的全球素养——美国的经验及启示[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6):48-55.
|
[31] |
刘义兵, 郑志辉. 学科教学知识再探三题[J]. 课程·教材·教法, 2010,(4):96-100.
|
[32] |
Juli T.Eflin, Stuart Glennan, George Reisch.Commeents and Criticism:The Nature of Science:A Perspective from Philosophy of Science[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999,(1):107-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