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7] 乌尔里希·贝克, 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思海姆. 个体化[M].李荣山等,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26-28.58.58.
|
[2] |
齐格蒙特·鲍曼. 个体化社会[M]. 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2: 48.
|
[3] |
叶飞. 竞争性个人主义与“孤独的”公民——论公民教育如何应对公共品格的沦落[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2):67-73.
|
[4] |
埃里希·弗罗姆. 占有还是生存: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M]. 关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 29.
|
[5] |
罗洛·梅. 人的自我寻求[M].郭本禹,方红,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2.
|
[8] |
David C. Bricker, Classroom Life as Civic Education[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89: 4.
|
[9] |
郑富兴. 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组织困境[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8,(3):35-39.
|
[10] |
金生鈜. 保卫教育的公共性[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 33.
|
[11] |
John 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M].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0: 93.
|
[12] |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73-176.
|
[13] |
汉娜·阿伦特. 人的条件[M].竺乾威,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29.
|
[14] |
约翰·罗尔斯. 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1: 197.
|
[15] |
詹姆斯·博曼. 公共协商[M].黄相怀,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1.
|
[16] |
查尔斯·泰勒. 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5.
|
[17] |
金生鈜. 公共价值教育何以必要[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4):129-134
|
[18] |
檀传宝. 公民教育引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188.
|
[19] |
Nel Noddings. Educating moral people[M].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02: 20.
|
[20] |
帕克. 美国小学社会与公民教育[M].谢竹艳,译.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79.
|
[21] |
陈怡, 秦霞. “知性”与“体验”的融通:现代德育模式的生态构建[J]. 教育科学, 2016,(5):2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