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永全. 推拉理论视域下南疆四地州“内地籍”教师留任困境及治理路径[J]. 民族教育研究, 2023, 34 (2): 121-127.
|
[2] |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伯纳德·莫斯纳, 巴巴拉·斯奈德曼.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M].张湛,译. 2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17-129.
|
[3] |
苗学杰, 李盼盼. “入乡”与“离乡”:认同视角下乡村青年教师缘何流动[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26(5):125-132.
|
[4] |
田友谊, 张迪. 民族地区农村特岗教师离职问题的叙事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 2019, 30(1):76-82.
|
[5] |
沈伟, 王娟, 孙天慈. 逆境中的坚守乡村教师身份建构中的情感劳动与教育情怀[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 40(增刊2):54-62.
|
[6] |
姜金秋, 田明泽. 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对教师留任意愿的影响:基于连片贫困地区三个县的实证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 2019(4):28-34.
|
[7] |
彭乃霞, 侯中太, 郭学敏.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生存状态研究:来自贵州省都匀市的调查[J]. 民族教育研究, 2011, 22(3):124-128.
|
[8] |
唐桥, 植子伦. 他们缘何跨越城乡差异而来:职后公费定向师范生乡村从教的推拉因素分析[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3(2):131-150.
|
[9] |
庞丽娟, 杨小敏, 金志峰. 乡村教师职称评聘的困境、影响与政策应对[J]. 教师教育研究, 2019, 31(1):31-36.
|
[10] |
[21] 朱秀红, 刘善槐. 我国乡村教师工作负担的问题表征、不利影响与调适策略:基于全国18省35县的调查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1):88-94.
|
[11] |
孙冉, 杜屏. 工作特征与深度贫困乡村地区新教师的离职倾向:基于中国特岗教师的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 2023(3):46-54.
|
[12] |
谢舜, 周鸿.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评述[J]. 思想战线, 2005(2):70-73.
|
[13] |
魏淑华.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08.
|
[14] |
陈云英, 孙绍邦. 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测量研究[J]. 心理科学, 1994(3):146-149.
|
[15] |
徐富明, 朱从书, 邵来成.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J]. 心理科学, 2005(5):1240-1242.
|
[16] |
安超. 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66.
|
[17] |
宋月丽. 关于西蒙决策理论的评述[J]. 心理科学通讯, 1987(2):58-63.
|
[18] |
王冠宇. 职业选择理论简评[J]. 人口与经济, 2009(增刊1):101-102.
|
[19] |
肖正德, 谢宜珍. 新时代乡村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价值意蕴、现实问题及破解对策[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3):89-96.
|
[20] |
乔纳森·特纳, 简·斯戴兹. 情感社会学[M].孙俊才,文军,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4.
|
[22] |
仲米领, 秦玉友. 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功能议题、问题检视及优化策略[J]. 教育科学研究, 2022(9):78-84.
|
[23] |
石中英. 教师职业倦怠的一种哲学解释[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1):95-98.
|
[24] |
高昕, 魏峰, 周晓璐. 教师职业倦怠的多维审视: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23, 43(2):44-51.
|
[25] |
闫建璋, 王颖. 教师教学情感的类型、问题与调适策略[J]. 教育科学, 2024, 40(2):74-80.
|
[26] |
王晓生, 邬志辉. 乡村教师队伍稳定机制的审视与改进[J]. 教育科学, 2019, 35(6):7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