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建华.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中国特点[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 42(5):27-34.
|
[2] |
朱智贤. “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方针是符合个性发展的客观规律的[J]. 人民教育, 1956(9):16-18.
|
[3] |
刘献君. 课程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11):49-53.
|
[4] |
陈学东, 陈姝姝. 个性化教育: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对我国素质教育的经验启示[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3(6):101-108.
|
[5] |
孙建中. 教育使人成为人[J]. 红旗文稿, 2012(19):36-37.
|
[6] |
刘献君. 个性化教育模式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 41(1):1-8.
|
[7] |
段海丹, 汪滢. 大学生无聊感与隐性逃课: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J]. 电化教育研究, 2021, 42(10):108-113.
|
[8] |
唐景莉. 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述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 610(增刊2):11-12.
|
[9] |
梁秋英, 孙刚成.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 教育研究, 2009, 30(11):87-91.
|
[10] |
高崖.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哲学绝唱[J]. 理论探讨, 2005(2):45-46.
|
[11] |
陈桂生. 孔子“启发”艺术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比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1):7-13.
|
[12] |
邱昆树. 新异化的隐忧:对现代教育速度逻辑的反思[J]. 教育研究, 2022, 43(9):76-86.
|
[13] |
张权力, 杨小微. 教育现代化的陷阱、挑战及其应对[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7, 33(4):1-8.
|
[14] |
乔瑞金. 后现代性与人的自由[J].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9(2):9-10.
|
[15] |
邱昆树, 张寅. 教育现代性批判:基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 40(增刊2):14-22.
|
[16] |
乐爱国. 历代对《论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解读:以朱熹的诠释为中心[J]. 社会科学研究, 2021, 257(6):138-143.
|
[17] |
王洪才.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树立的四个理念[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21):13-15.
|
[18] |
吴艳. “认识你自己”:教育现代性危机的超越[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6):147-151.
|
[19] |
余卫东. “认识自己”的三面镜子[J]. 哲学研究, 2012(12):119-121.
|
[20] |
张建, 杨帅. 大学生“手机控”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 40(1):143-151.
|
[21] |
史秋衡, 冯典. 转变政府调控方式优化高校分层分类[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12):31-35.
|
[22] |
张应强, 周钦.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J]. 大学教育科学, 2020(1):14-21.
|
[23] |
王海福, 李军强, 王振杰. 理性对待教育中的“知识中心主义”:对《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的回应[J]. 全球教育展望, 2006, 35(7):12-15.
|
[24] |
汪新建, 陈子晨. “医学无法解释症状”的界定:躯体化诊断的本土视角[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110-116.
|
[25] |
何广寿, 陈广亮. 高校预防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教育方法探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21):65-67.
|
[26] |
王洪才.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J]. 江苏高教, 2021(11):21-27.
|
[27] |
王洪才, 郑雅倩. 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假设与实践意蕴[J]. 高校教育管理, 2020, 14(6):34-40.
|
[28] |
王洪才. 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本质及其实现[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0, 11(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