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薛桂琴. 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哲学意蕴[J]. 高校教育管理, 2021(6):25-32.
|
[2] |
熊晓轶, 肖瑶, 赵惠娟. 课程思政融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工作的路径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46):90-92.
|
[3] |
宋筱隽.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加强立德树人教育途径探索[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9(1):66-70.
|
[4] |
吕芳. 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 2012(33):177.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5)[2022-03-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
[6] |
何琪蕾, 姚婷婷, 高世全.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实效性探索[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10):103-105.
|
[7] |
郝德永. “课程思政”的问题指向、逻辑机理及建设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7):85-91.
|
[8] |
林梦泉, 吕睿鑫, 张舒, 等.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治理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探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10):9-15.
|
[9] |
韩宪洲. 课程思政方法论探析: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2):1-6.
|
[10] |
许瑞芳. 一体化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8):6-8.
|
[11] |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6.
|
[12]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172.
|
[13] |
习近平.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
[14] |
委华, 张俊宗. 新时代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9):19-21.
|
[15] |
郭淑红, 陈鹏, YURAVA N.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J]. 黑龙江教育, 2022(6):19-21.
|
[16] |
张宏.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的困境、要素与路径[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10):31-36.
|
[17] |
钱菲.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文化生态建设研究[J]. 高教学刊, 2020(32):146-148.
|
[18] |
周泓, 潘芳芳, 刘斯, 等.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3):96-105.
|
[19] |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EB/OL].(2006-02-07)[2021-10-15]. http://www.moe.gov.cn/s78/A20/s7068/201006/t20100610_89021.html.
|
[20] |
陈始发, 张丽. 论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0(5):183-189.
|
[21] |
张驰, 宋来. “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2):93-98.
|
[22] |
刘建军. 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 教育研究, 2020(9):28-33.
|
[23] |
温潘亚.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反思和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8):12-14.
|
[24] |
巩茹敏, 霍跃. 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的新审视[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1):74-78.
|
[25] |
刘承功. 抓住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的关键点[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10):10-15.
|
[26] |
高国希. 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的提升[J]. 教育研究, 2020(9):2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