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3] [4] [28]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下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383、382、402、400、401.
|
[5] |
[6] [7] [9] [10] 徐长福. 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僭越与划界[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3:3、13、14、148、147.
|
[8] |
[27] 金生鈜. 质疑教育研究中的相对主义[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3):84-93.
|
[11] |
[德] 黑格尔. 小逻辑[M].贺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172.
|
[12] |
陈祖华. 论肯定的理性与否定的理性以及对二者的超越[J]. 江汉论坛, 2003(1):23-29.
|
[13] |
[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202.
|
[14] |
[15] [16] 刘庆昌. 教育思维论[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8:3、29、64.
|
[17] |
刘庆昌. 教育经验主义现象批判[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2):13-22.
|
[18] |
衣俊卿. 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168.
|
[19] |
[22] 王国有. 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19、17.
|
[20] |
[德] 马丁·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117.
|
[21] |
[匈牙利] 阿格妮丝·赫勒. 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0:54.
|
[23] |
孙正聿.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论辩证法的批判本性[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2:42.
|
[24]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60-61.
|
[25] |
列宁全集(第3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240.
|
[26]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321-323.
|
[29] |
徐继存. 个人主义教学及其批判[J]. 课程·教材·教法, 2007(8):20-24.
|
[30] |
[荷] 巴鲁赫·斯宾诺莎. 伦理学[M].贺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99.
|
[31] |
[德]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3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