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 (2020-07-31)[2023-01-2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3735/202009/t20200903_484941.html.
|
[2] |
周晔, 徐好好, 刘菊英. “乡村的”教师: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及其责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3(3):34-44.
|
[3] |
蔡其勇, 首新. 为何他们“留得住”?影响乡村教师乡村教育情怀的多层嵌套分析[J]. 当代教育论坛, 2024(1):89-99.
|
[4] |
李彩虹, 朱志勇. 城乡两界的悬浮者:新生代特岗教师的生活面向与流动趋向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23(3):107-144.
|
[5] |
刘敏, 石亚兵. 乡村教师流失的动力机制分析与乡土情怀教师的培养:基于80后“特岗教师”生活史的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16(6):15-19.
|
[6] |
沈伟, 王娟, 孙天慈. 逆境中的坚守:乡村教师身份建构中的情感劳动与教育情怀[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增刊2):54-62.
|
[7] |
韩延伦, 刘若谷. 教育情怀:教师德性自觉与职业坚守[J]. 教育研究, 2018, 39(5):83-92.
|
[8] |
马多秀, 江敏锐. 新时代呼唤有教育情怀的乡村教师[N]. 中国教育报,2024-04-25(6).
|
[9] |
朱旭东, 李琼. 论我国教师教育的二次转型[J]. 教育学报, 2014(5):98-104.
|
[10] |
付光槐. 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建构的逻辑转向:从“学科逻辑”到“教师生活逻辑”[J]. 高教探索, 2021(7):65-70.
|
[11] |
张济洲. “乡野”与“庙堂”之间:社会变迁中的乡村教师[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18-120.
|
[12] |
闫闯. 乡村教师乡贤身份自觉:价值、困境与突围[J]. 当代教育科学, 2021(12):3-12.
|
[13] |
刘铁芳. 乡土的逃离与回归: 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 3版.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30.
|
[14] |
陈举.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学科限度与跨学科路径[J]. 教师教育研究, 2023(6):16-21.
|
[15] |
师德专题教育[EB/OL].(2021-07-03)[2024-01-16].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37/.html.
|
[16] |
习近平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EB/OL].(2023-09-09)[2024-01-17]. 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3-09/09/c_1129854536.htm.
|
[17]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EB/OL]. (2015-06-08) [2024-01-17]. https://www.gov.cn/xinwen/2015-06/08/content_2875260.htm.
|
[18]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EB/OL].(2021-02-23)[2024-01-17]. 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3/content_5588496.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