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让-彼埃尔·戈丹. 现代的治理,昨天和今天:借重法国政府政策得以明确的几点认识[J]. 陈思,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1999(1):49-58.
|
[2] |
[22] 俞可平. 治理与善治[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3、5.
|
[4] |
张康之. 论社会以及组织结构的“非中心化”[J]. 江海学刊, 2008(1):87-93.
|
[5] |
李平原, 刘海潮. 探析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从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的视角[J]. 甘肃理论学刊, 2014(3):127-130.
|
[6] |
伍俊斌. 国家与社会:内涵、分化及其范式转换分析[J]. 理论与现代化, 2011(4):5-13.
|
[7] |
内尔·诺丁斯.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致中国读者.
|
[8] |
蒋建华. 知识·权力·课程:政策视野中的课程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166.
|
[9] |
戴安·拉维奇. 美国学校体制的生与死:论考试和择校对教育的侵蚀[M].冯颖,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244.
|
[10] |
郁建兴. 杰索普国家理论述评[J]. 求是学刊, 2007(4):33-38.
|
[11] |
鲍伯·杰索普. 重构国家、重新引导国家权力[J]. 何子英,译.求是学刊, 2007(4):28-32.
|
[12] |
[13] [19] 弗朗西斯·福山. 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郭华,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20:iv、iv、xlii.
|
[14] |
彼得·埃文斯, 迪特里希·鲁施迈耶, 西达·斯考克波. 找回国家[M].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10.
|
[15] |
庞金友, 汤彬. 当代西方“回归国家”学派国家能力理论的逻辑与影响[J]. 天津社会科学, 2018(2):95-100.
|
[16] |
钟启泉, 张华. 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64.
|
[17] |
吕达, 周满生. 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一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10.
|
[18] |
王丛虎, 王晓鹏. “社会综合治理”:中国治理的话语体系与经验理论:兼与“多中心治理”理论比较[J]. 南京社会科学, 2018(6):60-66.
|
[20] |
M·阿普尔, L·克丽斯蒂安-史密斯. 教科书政治学[M]. 侯定凯,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6.
|
[21] |
姚怡帆, 叶中华. 社会治理创新的逻辑转向:基于协同治理理论[J]. 领导科学论坛, 2020(23):43-54.
|
[23] |
卢静. 全球治理:困境与改革[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前言.
|
[24] |
黄建军.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逻辑[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0(8):4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