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叶澜. 俯仰间会悟:叶澜随笔读思录[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124.
																						 | 
										
																													
																							| [2] | 
																						 
											 [德] 海德格尔. 现象学之基本问题[M].丁耘,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311.
																						 | 
										
																													
																							| [3] | 
																						 
											 [4] [5] [6] [17] [法] 亨利·柏格森 [M].吴士栋,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8:67、73、173、77、173.
																						 | 
										
																													
																							| [7] | 
																						 
											 [8] 温韧. 柏格森的时间概念及其时代意义[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5):27-30.
																						 | 
										
																													
																							| [9] | 
																						 
											 张世英. 自我的自由本质和创造性[J]. 江苏社会科学, 2009(2):1-6.
																						 | 
										
																													
																							| [10] | 
																						 
											 [13] [25] [法] 亨利·柏格森. 创造进化论[M].高修娟,译. 北京: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8、164、8.
																						 | 
										
																													
																							| [11] | 
																						 
											 王惠来. 生命视野下的教师成长[J]. 课程·教材·教法, 2007(5):83-86.
																						 | 
										
																													
																							| [12] | 
																						 
											 [美] 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23.
																						 | 
										
																													
																							| [14] | 
																						 
											 王理平. 差异与绵延——柏格森哲学及其当代命运[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295.
																						 | 
										
																													
																							| [15] | 
																						 
											 [16] [24] 蔡辰梅. 教育变革中教师自我认同的时间困境及其重建[J]. 教育研究, 2015(7):89-97.
																						 | 
										
																													
																							| [18] | 
																						 
											 傅淳华. 道德·时间·时间制度——学校时间制度的德性困境及其超越[J]. 全球教育展望, 2009(12):13-16.
																						 | 
										
																													
																							| [19] | 
																						 
											 夏春. 技术时代下学生时间的教育阐释[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4):52-56.
																						 | 
										
																													
																							| [20] | 
																						 
											 王枬. 学校教育时空存在的问题分析[J]. 教育学报, 2019(1):3-9.
																						 | 
										
																													
																							| [21] | 
																						 
											 周川. “大学教师自我认同”申论[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9(6):70-76.
																						 | 
										
																													
																							| [22] | 
																						 
											 [23] 郭洪水. “存在—时间”、“技术—时间”与时间技术的现代演变[J]. 哲学研究, 2015(7):120-126.
																						 | 
										
																													
																							| [26] | 
																						 
											 [日] 佐藤学. 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215.
																						 | 
										
																													
																							| [27]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298.
																						 | 
										
																													
																							| [28] | 
																						 
											 姜勇. 女性主义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 教师教育研究, 2004(6):13-17.
																						 | 
										
																													
																							| [29] | 
																						 
											 [德] 米切尔·恩德. 毛毛——时间盗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M]. 杨武能,译. 南昌: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3:64.
																						 | 
										
																													
																							| [30] | 
																						 
											“率性之谓道”:《中庸》的古典生命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意蕴[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0(1):83-90.
																						 | 
										
																													
																							| [31] | 
																						 
											 徐继存. 教师身份的伦理认同[J]. 教育科学, 2020, 36(4):38-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