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10-17)[2019-01-17].www.jyb.cn/zcg/xwy/wzxw/201810/t20181017_1249487.html.
|
[2] |
陈钧, 程达. 呼唤名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44-45.
|
[3] |
刘穿石. 名师工作室的解读与理性反思[J]. 江苏教育研究, 2010,(10):4.
|
[4] |
郑鑫. 名师如何领导教师学习:中国大陆名师工作室的案例研究[D/OL].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16:59[2019-01-17]. http://www.e-hkmolib.com/down/html/?99527.html.
|
[5] |
王毓珣. 名师概念及特征辨析[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4):41-43.
|
[6] |
徐新明, 缪爱民.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工作要义[J]. 中国教育学刊, 2013,(1):86.
|
[7] |
全力. 名师工作室环境中的教师专业成长——种专业共同体的视角[J]. 当代教育科学, 2009,(13):31.
|
[8] |
埃蒂纳·温格. 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M].李茂荣,欧阳忠明,任鑫,芮金金,译.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 140-154.
|
[9] |
雪伦·梅里安, 罗斯玛丽·S·凯弗瑞拉. 成人学习的综合研究与实践指导[M].黄健,张永,魏光丽,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90.
|
[10] |
约翰·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58.
|
[11] |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158.
|
[12] |
[13] 皮特詹维斯(Peter Jarvis). 学习的吊诡——社会中的个人蜕变[M].王秋绒,译. 台北: 学富文化发行, 2002:53-54.59.
|
[14] |
Kim, Jun Hee, Callahan, Jamie L. Finding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and learning transfer[J]. European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2013,(2):192.
|
[15] |
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张成林,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8: 26.
|
[16] |
沈玉顺. “教育家”评价标准建构及其内涵解析[J]. 上海教育科研, 2010,(9):17-19.
|
[17] |
秦虹, 张武升. 教育家的本体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2,(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