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佳. 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以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为例[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51.
|
[2] |
[4] [5] [6] [7] [8] [9] [30] [32] [英] 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李康,李猛,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89、521、280、280、280、280、280、75、70.
|
[3] |
王莉. 简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及其分析途径[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8(2):51-54.
|
[10] |
夏美武. 当代中国政治结构功能的生态分析[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4):89-95.
|
[11] |
[12] [26] [27] [28] 周雪光.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30、39、35、91、102.
|
[13] |
白亮. 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统筹政策三十年:价值路向与定位[J]. 社会科学战线, 2018(6):237-245.
|
[14] |
李楠.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之批判分析[J]. 当代教育科学, 2017(2):63-67.
|
[15] |
雷万鹏, 王浩文. 70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回顾与反思[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58(6):12-24.
|
[16] |
刘国光, 程恩富. 全面准确理解市场与政府的关系[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4(2):11-16.
|
[17] |
哈巍, 陈晓宇, 刘叶, 等.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体制改革四十年回顾[J]. 教育学术月刊, 2017(12):3-11.
|
[18] |
范竹增. 文化哲学的中国文化视野——对建构中国文化哲学支撑点的探讨[J]. 江苏社会学, 2001(6):89-94.
|
[19] |
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4: 19.
|
[20] |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16: 56.
|
[21] |
阎云翔.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14.
|
[22] |
贺雪峰, 仝志辉. 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J]. 中国社会科学, 2002(3):124-134.
|
[23] |
贺雪峰. 论农村政策基础研究——对当前中国农村研究的反思及建议[J]. 学习与探索, 2004(5):23-27.
|
[24] |
金观涛, 刘青峰.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0: 358.
|
[25] |
汪民安. 现代性[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64.
|
[29] |
熊春文. “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J]. 社会学研究, 2009,24(5):110-140.
|
[31] |
[美] 弗朗西斯·C.福勒. 教育政策学导论(第二版)[M]. 许庆豫,译.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141-145.
|
[33] |
吴康宁. 教育的社会功能新论[J]. 高等教育研究, 1996(3):13-23.
|
[34] |
周黎安. 行政发包制[J]. 社会, 2014,34(6):1-38.
|
[35] |
[36] 唐亮. 当代中国政治——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新解读[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3、3.
|
[37] |
曾荣光. 教育政策研究:议论批判的视域[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7(4):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