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罗方述. 教育强国内涵表征及其建设路径研究[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4(4):13-20.
|
| [2] |
周洪宇, 李宇阳. 建设教育强国:内涵特征、本质要求与实践路径[J]. 人民教育, 2023(5):6-11.
|
| [3] |
蔡亮. 论“教育现代化”概念的三维向度[J]. 当代教育论坛, 2022(4):1-10.
|
| [4] |
阎凤桥. 一流教育学科的本土化建设[J]. 教育研究, 2023, 44(10):4-14.
|
| [5] |
顾树森. 学记今译[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10.
|
| [6] |
郑观应. 郑观应集:下[M].夏东元,编.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270.
|
| [7] |
[10][19]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EB/OL].(2024-09-10)[2024-12-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409/t20240910_1150246.html.
|
| [8]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600.
|
| [9]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424-425.
|
| [11] |
杨晓慧. 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教育强国[J]. 教育研究, 2024, 45(9):13-19.
|
| [12] |
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10-24)[2024-10-26].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410/t20241024_1159002.html.
|
| [13] |
INSEAD. The 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 2023[EB/OL].(2023-11-07)[2024-10-22].https://www.insead.edu/system/files/2023-11/gtci-2023-report.pdf.
|
| [14] |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4-10-25].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
| [15] |
郝德永. 教育问题的社会之因与教育改革的社会支撑[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 41(6):1-6.
|
| [16] |
顾明远.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J]. 课程·教材·教法, 2015, 35(3):3-16.
|
| [17] |
付八军. 创业型大学中国实践的本土理论:外扳内驱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8):40-49.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8.004
|
| [18] |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EB/OL].(2024-11-01)[2024-11-04].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411/t20241101_1160204.html.
|
| [20] |
刘伟. 近代中西日文化交流中“政治”概念的演进[J]. 贵州社会科学, 2012(7):32-41.
|
| [21] |
刘庆昌. 教育之思的文化学分析[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6(6):106-113.
|
| [22] |
布鲁巴克. 教育问题史[M].单中惠,王强,译.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7:81.
|
| [23] |
刘献君. 文化是教育之根[J]. 中国德育, 2017(16):44-48.
|
| [24] |
胡德海. 文化:人类一种超自然的自造之物和自享之物[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 16(6):1-18.
|
| [25] |
刘献君. 论文化育人[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4(2):1-8.
|
| [26] |
[27] 潘懋元. 新编高等教育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2,13.
|
| [28] |
潘懋元. 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关系[J]. 高等教育研究, 1988(3):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