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谢翌, 邱霞燕, 李亚培, 等. 学门文化:研究生教育文化重建的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 2016, 36(21):78-84.
|
[2] |
[9] 林杰, 晁亚群. 师门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基于非正式组织理论的质性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5):1-8.
|
[3] |
刘丁吉. 试论师门学术活动的意义、问题及优化[J]. 高教论坛, 2021(11):87-90.
|
[4] |
哈里特·朱克曼. 科学界的精英: 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M]. 周叶谦,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140.
|
[5] |
蔡翔, 谢梅英, 程发新, 等. 中国院士群体师承效应的量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21, 41(23): 133-140.
|
[6]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98.
|
[7] |
高秉江. 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162.
|
[8] |
刘要悟, 柴楠. 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J]. 教育研究, 2015, 36(2):102-109.
|
[10] |
Whitehead A N. Aims of education[M].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67:123.
|
[11]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344.
|
[12] |
斐迪南·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54.
|
[13] |
李际, 王子仪. 公众科学:科学共同体模式的转向[J]. 科学与社会, 2021, 11(4):66-79.
|
[14] |
冯靖雯, 赵勇. 学术谱系视角下杰出科学家的师承关系特征研究: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Lipscomb为例[J]. 情报工程, 2020, 6(6):22-32.
|
[15] |
J.莱夫, E.温格. 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8.
|
[16] |
张忠华. 论提高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学习效率的策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1):38-42.
|
[17] |
殷小平. 学术沙龙:精神之家与创新之源[J]. 大学教育科学, 2006(5):106-109.
|
[18] |
何家琪, 罗允艺, 汪霞. 研究生师门互动生成机制及优化路径探析: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4(1): 56-64.
|
[19] |
道格拉斯·诺斯.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6.
|
[20] |
BOLER M. Feeling power: emotions and education[M]. New York: Routledge, 1999:5.
|
[21] |
[24] 大卫·休谟. 人性论[M].关文运,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508,460.
|
[22] |
劳埃德. 认知诸形式: 反思人类精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M].迟志培, 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 55.
|
[23] |
成伯清. 情感、叙事与修辞:社会理论的探索[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55.
|
[25] |
武永江. 论导师与研究生情感共同体的构建[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2):59-62.
|
[26] |
朱小蔓. 当代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J]. 教育研究, 1994(10): 68-71.
|
[27] |
雅科布松. 情感心理学[M]. 王玉琴,等译.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7:226-248.
|
[28] |
吕寿伟. 教育排斥行为的情感构成及其伦理属性[J]. 教育学报, 2014, 10(5): 21-26.
|
[29] |
强以华. 儒家伦理的情感特征及其作用[J]. 文化发展论丛, 2015(3): 122-133.
|
[30] |
顾建民, 浦琳琳. 分“门”别类: 博士生师门组织类型及其特征的质性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24(2):62-71.
|
[31] |
张永军, 廖建桥, 赵君. 科研压力对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研究[J]. 科研管理, 2013, 34(4): 99-107.
|
[32] |
杰弗里·菲佛, 杰勒尔德·R. 萨兰基克. 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M].闫蕊,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6: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