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俏华. 榜样教育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20-22.
|
[2]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作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164.
|
[3] |
鲁洁. 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60.
|
[4] |
杨婷. 榜样教育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54.
|
[5] |
LEVINAS. Totality and infinity[M].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79:50-51.
|
[6] |
戴锐. 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 教育研究, 2002(8):17-22.
|
[7] |
董辉, 袁一达. 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的“道德自我”究竟意味着什么?[J]. 现代哲学, 2019(1):55-62.
|
[8] |
魏雷东, 李然. 道德同一性建构与青少年道德信仰生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6(4):88-93.
|
[9] |
鲁洁. 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 教育研究, 2005(12):11-14.
|
[10] |
唐君毅. 人生三书:道德自我之建立[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48.
|
[11] |
朱宁波, 袁媛. 青少年道德榜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 教育科学, 2013, 29(5):64-69.
|
[12] |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总体与无限[M].朱刚,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202.
|
[13] |
崔振成, 李志前. 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融合:儒家伦理思想的德育价值转化[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0(1):151-156.
|
[14] |
韩伟. 论关系性道德教育及其价值自觉[J]. 教育研究, 2023, 44(11):66-76.
|
[15] |
岳晓东. 论偶像-榜样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 2004(9):21-24.
|
[16] |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高觉敷,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50.
|
[17] |
宋晔. 德育模式与德育价值[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6(5):234-237.
|
[18] |
王凯, 周欣茹. 教师道德自我的遮蔽与澄明[J]. 教育发展研究, 2023, 43(18):6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