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湛.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开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局面[M]//钟启泉,等.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代序14.
																						 | 
										
																													
																							| [2] | 
																						 
											 朱嬉. 朱嬉的回信4[M]//查有梁. 课程改革的辩与立.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219.
																						 | 
										
																													
																							| [3] | 
																						 
											 马克思·范梅南.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英文版序1.
																						 | 
										
																													
																							| [4] | 
																						 
											 周少来. 理论指导实践的复杂性、针对性与有效性[J]. 人民论坛, 2021(21):30-33.
																						 | 
										
																													
																							| [5] | 
																						 
											 布尔迪厄, 华康德. 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5:153.
																						 | 
										
																													
																							| [6] | 
																						 
											 周序. 尽量清晰还是适度模糊?:试论教学理念的表述问题[J]. 教育科学研究, 2019(1):13-17,22.
																						 | 
										
																													
																							| [7] | 
																						 
											 朱文辉. 中国教学改革亟待实现从理念推广到技术提升的转向吗:兼与周序博士商榷[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8(1):109-113.
																						 | 
										
																													
																							| [8] | 
																						 
											 齐格蒙·鲍曼. 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M].洪涛,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
																						 | 
										
																													
																							| [9] | 
																						 
											 吴原. 教育研究的实践转向与教育创新[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5):75-81.
																						 | 
										
																													
																							| [10] | 
																						 
											 吴康宁. “教育批判”的困境[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4(4):3-7.
																						 | 
										
																													
																							| [11] | 
																						 
											 彭锋. 中译者导言:另一种哲学实践[M]//理查德·舒斯特曼. 哲学实践:实用主义和哲学生活.彭锋,等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
																						 | 
										
																													
																							| [12] | 
																						 
											 孙元涛. 教育学者面对实践的心态与角色立场[J]. 基础教育, 2009(2):3-8.
																						 | 
										
																													
																							| [13] | 
																						 
											 叶立军, 彭金萍. 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17):44-46.
																						 | 
										
																													
																							| [14] | 
																						 
											 俞正强. 如何让学生认识“线无粗细”[J]. 中国教师, 2015(3):59-60.
																						 | 
										
																													
																							| [15] | 
																						 
											 周序. “深度学习”与知识的深度认识[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5):169-175.
																						 | 
										
																													
																							| [16] | 
																						 
											 王冬凌. 科学与人文:区域教师培训项目设计的价值取向:兼论教师培训机构专业化的路径[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0(4):16-19.
																						 | 
										
																													
																							| [17] | 
																						 
											 张帮群. 还是不迷信专家为好[J].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7(9):21-22.
																						 | 
										
																													
																							| [18] | 
																						 
											 郭华. 带领学生进入历史:“两次倒转”教学机制的理论意义[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6(2):8-26.
																						 | 
										
																													
																							| [19] | 
																						 
											[21]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第2版.王承绪,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5,200.
																						 | 
										
																													
																							| [20] | 
																						 
											 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 第2版.姜文闵,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50.
																						 | 
										
																													
																							| [22] | 
																						 
											 肯尼思·J. 杰根. 社会建构和教育过程[M]//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等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