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蓝. 从“以史育人,培根铸魂”的高度理解义教历史课标(2022年版)[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8):11-16.
|
[2] |
刘鹂, 陈璐. 教师媒介素养:内涵、价值与培育[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9, 11(5):83-88.
|
[3] |
李瑞, 周海银. 我国教师课程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 上海教育科研, 2020(5):20-24.
|
[4] |
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方彤,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32.
|
[5] |
赵振红, 于兰. 如何使教师卓越?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 教育科学, 2021, 37(5):64-71.
|
[6] |
曾文茜, 罗生全. 教师核心素养的生成逻辑与价值取向[J]. 教学与管理, 2017(28):1-4.
|
[7] |
何齐宗, 刘流. 中小学教师专业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 2021, 41(4):131-137.
|
[8] |
王光明, 卫倩平. 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测评的理论框架:指标、观测点与关键性品性表现[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59-64.
|
[9] |
张文婷, 于海波. 国际教师核心素养研究现状及启示:基于WOS源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 比较教育学报, 2021(3):136-149.
|
[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J]. 基础教育课程, 2022(9):72-80.
|
[11] |
王后雄, 李猛. 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发展路径[J]. 教育科学, 2020, 36(6):40-46.
|
[12] |
王素月, 罗生全. 教师整合人工智能的学科教学知识建构[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 20(4):68-74.
|
[13] |
高德胜. 论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的生成和塑造[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1):104-108.
|
[14] |
王道俊, 郭文安. 教育学[M].7版.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400.
|
[15] |
王志林. 论课程意识与教师个人知识的创生[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10):35-39.
|
[16] |
郭洪瑞, 张紫红, 崔允漷. 试论核心素养导向的综合学习[J]. 全球教育展望, 2022, 51(5):36-48.
|
[17] |
李瑞, 周海银. 教师课程能力结构模型的建构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21, 33(4):51-59.
|
[18] |
田慧生.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J]. 基础教育课程, 2022(9):5-8.
|
[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86.
|
[20] |
周海银. 论大学教师课程建设的教育自觉[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64(5):86-94.
|
[21] |
徐冠兴, 魏锐, 刘坚, 等. 合作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五[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2):83-96.
|
[22] |
刘旭. 在技术与艺术之间:教师专业素质及其培养[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47.
|
[23] |
[25] 赵可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421,422.
|
[24]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 聚焦核心素养指向学生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 基础教育课程, 2022(10):12-18.
|
[26] |
荀渊. 未来教师的角色与素养[J]. 人民教育, 2019(12):36-40.
|
[27] |
罗生全, 王素月, 王光明. 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视点[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6):69-74.
|
[28] |
李士娟, 代建军. 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研究:组织样态及运行机理[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 38(8):25-28.
|
[29] |
钟启泉. 教育的挑战[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221.
|
[30] |
刘良华. 课程改革与校本教研的三个方向[J]. 全球教育展望, 2022, 51(5):117-128.
|
[31] |
陈金海. 高中跨学科校本教研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教学与管理, 2020(31): 3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