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强. 我国卓越小学教师培养中的“全科”定位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22, 34(2):96-104.
|
[2] |
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教程[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354.
|
[3] |
邢来顺. 德国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及其特点[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15-19.
|
[4] |
李义中. “不从国教派”的复兴与19世纪英国宗教多元化问题述论[J]. 安徽史学, 2018(5):94-101.
|
[5] |
克伯雷. 外国教育史料[M]. 任宝祥, 任钟印,主译.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543-544.
|
[6] |
BÉDARIDA F, FORSTER A S. A social history of England 1851—1975[M]. London: Methuem, 1976:17.
|
[7] |
刘山. 《小学校令》的颁布及其对日本近代普及义务教育的影响[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2):134-137.
|
[8] |
刘山. 日本近代普及义务教育研究[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6:165-172.
|
[9] |
李申申, 王凤英. 大起大落的命运:杜威在俄罗斯[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7:73.
|
[10] |
成有信. 克鲁普斯卡娅和她的著作《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J]. 教育论丛, 1983(2):77-84.
|
[11] |
朱佩荣. 苏联20—30年代儿童学问题的再认识(下)[J]. 外国教育资料, 1993(3):30-36.
|
[12] |
梅春才. 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人口问题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0:28、50、13.
|
[13] |
梅春才. 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人口问题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0:28、50、13.
|
[14] |
瞿葆奎. 教育学文集(第18卷):苏联教育改革(上)[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241-250.
|
[15] |
朱佩荣. 苏联20—30年代儿童学问题的再认识(下)[J]. 外国教育资料, 1993(3):30-36.
|
[16] |
米定斯基. 苏联的人民教育[M]. 李敬永, 陈侠, 邵鹤亭,等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3:53-60.
|
[17] |
梅春才. 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人口问题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0:28、50、13.
|
[18] |
瞿葆奎. 教育学文集(第18卷):苏联教育改革(下)[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87.
|
[19] |
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425、475.
|
[20] |
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425、475.
|
[21] |
陈元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513.
|
[22] |
柳丽娜.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D].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2020:180、199.
|
[23] |
柳丽娜.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D].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2020:180、199.
|
[24] |
周谷平, 徐立清. 凯洛夫《教育学》传入始末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6):115-122.
|
[25] |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123、124、125、126.
|
[26] |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123、124、125、126.
|
[27] |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123、124、125、126.
|
[28] |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123、124、125、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