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张勇, 陈恩伦, 刘佳. 学校教育生态的技术治理审思[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4):17-21.
|
[2] |
汪卫平.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国家教育事业“五年规划”文本的话语演变[J]. 现代教育管理, 2018(9):29-34.
|
[4] |
文军. 西方社会学理论:当代转向[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5] |
贾飞祥, 张天雪. 共青团“学社衔接”互动仪式模型构建及实施路径:从情感治理的视角[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1, 40(4):45-53.
|
[6] |
[7] 周潇. 从学校到工厂:中等职业教育与农二代的社会流动[J]. 青年研究, 2015(5):22-30.
|
[8] |
[29] 陈晨. 规训与惩罚:工读教育中的情感体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3):151-159.
|
[9] |
[10] 罗阳, 刘雨航. 学校情感治理机制探究:现实诉求与行动逻辑[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11):30-38.
|
[11] |
刘振. 阙如与重构:社会工作情感教育研究[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6(2):86-94.
|
[12] |
马修·利伯曼. 社交天性[M].贾拥民,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62、83、297.
|
[13] |
王鹏. 基于情感社会学视角的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J]. 天津社会科学, 2014(2):75-79.
|
[14] |
乔纳森·特纳. 人类情感[M].孙俊才,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9:81、66、75、99.
|
[15] |
[17] 田先红, 张庆贺. 城市社区中的情感治理:基础、机制及限度[J]. 探索, 2019(6):160-172.
|
[16] |
[24] 刘世清. 教育情感治理:何以可能?如何可行?[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5):35-45.
|
[18] |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69.
|
[19] |
胡高强. 情感替代:网络游戏与小镇“差生”的特殊社会化[J]. 中国青年研究, 2020(9):60-67.
|
[20] |
彼得·布劳.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李国武,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11.
|
[21] |
黄飞. 尊严:自尊、 受尊重与尊重[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7):1136-1140.
|
[22] |
王红瑞. 中职生人格特点、自尊水平及其与学业行为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8):973-975.
|
[23] |
内尔·诺丁斯.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31-33.
|
[25] |
沈湘平. 理性范式、 人的发展阶段与“理性经济人”假设[J]. 社会科学, 2000(2):33-37.
|
[26] |
孙芳, 李欢欢, 包佳敏, 等. 教师支持、同伴支持与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关系:歧视知觉的中介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1, 19(2):209-215.
|
[27] |
劳拉·A.金. 体验心理学:第2版[M].曲可佳,译.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8:325-328.
|
[28] |
谭光辉. 论情感分层[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6(2):133-138.
|
[30] |
乔纳森·特纳, 简·斯戴兹. 情感社会学[M].孙俊才,文军,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84-117、63-64.
|
[31] |
翟学伟. 人情、 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200-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