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姜念云.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涵、意义与目标[N]. 中国文化报, 2012-02-14(003).
|
[2] |
卢立涛, 梁威, 沈茜. 我国学习科学研究述评——基于20年的文献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32(28):56-60.
|
[3] |
[4] [5] [6] [20] [27] 李瑾. 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18-27、31-32、32-46、96-98、112-130、174-176
|
[7] |
肖正德. 课程改革:保持适度的文化张力[J]. 南京社会科学, 2010(6):144-149.
|
[8] |
肖正德. 教学改革中的文化阻滞力——我国传统教学文化特质及对当今教学改革的牵制[J]. 社会科学战线, 2010(3):200-204.
|
[9] |
魏善春. 学习评价的过程性阐释[J]. 现代教育管理, 2021(3):68-75.
|
[10] |
[13] [16] [21] [29] [30] [31] 王世元. 教育文化构建的人性基础[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176、182、184、119、195-201、119、262-266
|
[11] |
侯海荣, 唐楠. 心智与美德分野的再探讨——兼评《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J]. 现代教育科学, 2016(5):6-11.
|
[12] |
杨新颖. 走出生命的断层[D]. 郑州:河南大学, 2006:20-24.
|
[14] |
朱希祥. 东西方教育有没有共识[N]. 文汇报, 2011-02-17(016).
|
[15] |
郭齐家. 中国教育史(上、下卷)[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30-36.
|
[17] |
丁远坤. 浅议个性发展教育——兼谈中国传统教育对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J]. 江汉论坛, 2006(10):124-127.
|
[18] |
叶晶, 郭孝文. “以生为本”:实质是使学生不失“自我”——学习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体会[J]. 大学教育, 2014(11):110-111.
|
[19] |
刘力, 戎庭伟, 黄小莲. 集体与个性:建国以来我国班级教育价值取向的社会学观照[J]. 上海教育科研, 2014(5):31-35.
|
[22] |
崔允漷, 余文森, 郭元祥, 等. 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反思[J]. 教育科学, 2020, 36(3):1-24.
|
[23] |
王凤基. 职业技术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1(5):97-98.
|
[24] |
[25] [26] 庄力群. 技术的思想方法[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3:48-50.
|
[28] |
夏青. 批判性思维视角下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融合及其教学启示[J]. 教育科学, 2021, 37(1):61-68.
|
[32] |
王佑镁, 钱凯丽, 华佳钰, 等. 触摸真实的学习:迈向一种新的创客教育文化——国内外创客教育研究述评[J]. 电化教育研究, 2017(2):34-43.
|
[33] |
巴战龙. 学校教育文化选择研究的根本论题和基本视角[J]. 全球教育展望, 2018(1):106-114.
|
[34] |
卢海弘, 张也. 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最新进展、主要难点及破解思路[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5):46-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