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7(9):64-69.
|
[2] |
高扬. “一带一路”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入新阶段[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0(1):10-11.
|
[3] |
李包庚. 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J]. 中国社会科学, 2020(4):4-26,204.
|
[4]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168.
|
[5] |
习近平. 牢牢把握世界经济正确方向——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N]. 人民日报, 2018-12-01(2).
|
[6]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40.
|
[7] |
李祥. 面向2035的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图景及推进路径[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20-22.
|
[8] |
陈时见, 胡娜. “一带一路”视域下跨境民族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9, 40(2):83-88.
|
[9] |
何跃. 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研究现状述评[J]. 学术探索, 2009(6):128-134.
|
[10] |
尤伟琼, 张学敏. 云南边境地区周边国家跨境就读外籍学生管理问题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0(3):102-109.
|
[11] |
陈时见, 刘雨田.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民族教育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 当代教师教育, 2020, 13(2):1-5.
|
[12] |
瞿振元 “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教育新使命[N]. 光明日报, 2015-08-13(11).
|
[13] |
桂还官尚. 民族院校嵌入“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战略研究[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0, 8(4):16-24.
|
[14] |
明浩. “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2(6):23-30.
|
[15] |
赵旭东, 朱鸿辉. “格”“局”之间的文化互觉——费孝通多元一体文化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112-119.
|
[16] |
[19] [20] 陈时见. 从“边境”到“跨境”:“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民族教育的转型发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4):18-29.
|
[17] |
刘妍, 王瑜. “一带一路”背景下促进我国边境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教育使命与路径[J]. 贵州民族研究, 2020(5):190-196.
|
[18] |
张晓, 郭又新, 万顺. 民族传统服饰工艺销售内外部市场区别以及相对应的传承功能[J]. 贵州民族研究, 2021, 42(1):150-157.
|
[21] |
赵磊. “一带一路”建设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兼论新疆的发展机遇与实践[J]. 学习与探索, 2019(5):46-54.
|
[22] |
刘宝存, 张惠. “一带一路”视域下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研究[J]. 复旦教育论坛, 2020, 18(5):86-92.
|
[23] |
刘铁芳. 教育治理现代化:何种教育,如何现代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1):11-15.
|
[24] |
鲁品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当代国际基本矛盾的中国方案[J]. 学术界, 2019(6):29-36.
|
[25] |
汤书波. 教育现代化2035:民族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实践路径[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9(4):5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