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晓丹, 侯怀银. 终身教育研究在中国的回顾与展望[J]. 成人教育, 2020, 40(10):1-8.
|
[2] |
蒋华, 何光全. 终身教育思潮及其在我国的传播与实践[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5(1):29-32.
|
[3] |
卢华文. 终身教育与人生教育差异论析[J]. 益阳师专学报, 1990(2):99-101.
|
[4] |
曹延亭. 终身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 外国教育研究, 1987(4):38-42.
|
[5] |
巨瑛梅. 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渊源、演变及现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1999:1-116.
|
[6] |
乔冰, 张德祥. 终身教育论[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2:总序.
|
[7] |
吴遵民. 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序(一).
|
[8] |
高志敏, 等.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前言.
|
[9] |
吴遵民. 终身教育研究手册[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158-167.
|
[10] |
郝克明. 国际终身教育经典文献[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编者的话.
|
[11] |
王洪才.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全面小康社会的呼唤与回应[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前言.
|
[12] |
吴遵民. 关于现代国际终身教育理论发展现状的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 20(3):38-44.
|
[13] |
[英] 迈克尔·奥斯本, [澳] 彼得·凯恩斯. 学习型城市:发展包容、繁荣和可持续的城市社区[M].苑大勇,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6:序.
|
[14]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7:1-76.
|
[15] |
吴遵民. 终身教育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吴遵民终身教育文集[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序.
|
[16] |
朱永新, 韩民. 中国教育改革大系·终身教育卷[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6:3-10.
|
[17] |
林良章. 终身教育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9:前言.
|
[18] |
叶忠海. 终身教育学通论[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20:61-95.
|
[19] |
刘旭东. 我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7):12-16.
|
[20] |
瞿葆奎. 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文集[C].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328.
|
[21] |
叶澜. 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J]. 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3(4):6-7.
|
[22] |
李长伟, 辛治洋. 终身教育与新教育学的浮现[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30(6):31-35.
|
[23] |
侯怀银, 王晓丹. 新时代呼唤终身教育学[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 42(1):60-67.
|
[24] |
叶忠海. 构建终身教育学框架的若干基本问题[J]. 江苏开放大学学报, 2016, 27(2):4-7.
|
[25] |
叶澜. 终身教育视界的深刻意蕴:全时空性的全人发展——保尔·朗格朗带给我们的启示和价值[J]. 人民教育, 2017(1):13-18.
|
[26]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202-203.
|
[27] |
杨晓, 叶鹭. “学习化社会”的教育学意蕴[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13(11):85-88.
|
[28] |
杨成铭. 受教育权的本质:从代际、学习社会到维性[J]. 法学杂志, 2005(1):79-82.
|
[29] |
[法] 保尔·朗格朗. 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87.
|
[30] |
沈剑平. 终身教育的前景与教师观的变化[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89(6):44-48.
|
[31] |
陈乃林, 孙孔懿. 试论终身教育的“大教师观”[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3):1-4.
|
[32] |
陈桂生. 回望教育基础理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33.
|
[33] |
乔冰, 张德祥. 终身教育论[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2: 35.
|
[34] |
HAN S. Editorial: building theories on adult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in East Asia[J].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2017, 18(2):159-162.
doi: 10.1007/s12564-017-9480-y
|
[35] |
吴遵民. 走出理解误区——对当代终身教育理论内涵的深层思考[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107-111.
|
[36] |
侯怀银. 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回顾与反思[J]. 教育研究, 2001(12):64-69.
|
[37] |
栗玉香. 关于引进西方教育理论的思考[J]. 山东教育科研, 1990(4):72-73.
|
[38] |
李润洲. 异质教育理论如何本土化——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例[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33-37.
|
[39] |
吴康宁. “有意义的”教育思想从何而来——由教育学界“尊奉”西方话语的现象引发的思考[J]. 教育研究, 2004(5):19-23.
|
[40] |
侯怀银, 赵苗苗. 《学会生存》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3(3):63-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