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瞿振元.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3(2):12-13.
|
[2] |
[3] 潘懋元. 大学教师发展论纲——理念、内涵、方式、组织、动力[J]. 高等教育研究, 2017, 38(1):62-65.
|
[4] |
丁云华, 范远波.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源和助推器的共生[J]. 煤炭高等教育, 2013, 31(5):87-90.
|
[5] |
刘晖, 钟斌. 论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基于需求理论的系统分析[J].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2016(1):131-139.
|
[6] |
赵宇宏.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7(8):27-29.
|
[7] |
刘陶, 张卫良. 场论对高校教师激励的启示[J]. 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 2009(4):80-82.
|
[8] |
杨道宇, 米潇.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 教育评论, 2013(6):45-47.
|
[9] |
倪海东. 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动力研究[D]. 北京:中央财经大学, 2015.
|
[10] |
苏雄武, 杨玉浩.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评论, 2016(4):101-103.
|
[11] |
陈明学.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探讨[J]. 江苏高教, 2016(2):110-112.
|
[12] |
谢永朋. 专业发展共同体: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域[J]. 江苏高教, 2015(6):88-90.
|
[13] |
侯翠平, 田园.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及路径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 38(36):36-38.
|
[14] |
雷炜.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现状及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 38(24):41-43.
|
[15] |
[美] 朱丽叶·M.科宾. 安塞尔姆·L.施特劳斯. 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3版[M]. 朱光明,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1.
|
[16] |
[17] 陈向明. 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 13(1):2-15.
|
[18] |
朱宁波, 曹茂甲.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政策的文本分析[J]. 教育科学, 2017, 33(4):62-68.
|
[19] |
程孝良. 高校青年教师学术价值观培育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