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世民, 张莹, 陆文春. 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综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4):857-860.
|
[2] |
徐慧, 张建新, 张梅玲.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 2008(4):940-942.
|
[3] |
罗良, 吴艺方, 韦唯. 高质量父母教育卷入的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53-60.
|
[4] |
陈卫民. 社会政策中的家庭[J].学术研究, 2012(9):56-61.
|
[5] |
潘允康. 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和谐问题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1-5.
|
[6] |
刘志民, 高耀. 家庭资本、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获得——基于江苏省的经验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1(12):18-27.
|
[7] |
王远伟, 朱苏飞.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投入的状况和特征[J].教育与经济, 2009(4):11-16.
|
[8] |
张泽. 《颜氏家训》与《曾国藩家书》中家教思想的异同[J].中国德育, 2019(15):24-27.
|
[9] |
谭忠秀. 布依族社会变迁与家庭教育研究——贵州独山县中安村教育人类学个案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06.
|
[10] |
王丹, 葛建林, 王争艳, 等. 北京市东城区婴幼儿心理行为发育相关家庭养育现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7(3):319-322.
|
[11] |
李政涛. 什么是“教育基本理论”[J].高等教育研究, 2020(3):1-17.
|
[12] |
许敏敏. 走出私人领域——从农村妇女在家庭工厂中的作用看妇女地位[J].社会学研究, 2002(1):108-119.
|
[13] |
Karel Kosik. Dialectics of the Concrete[M]. Dordreeht and Boston: D.Reid Publishing Company, 1976: 13.
|
[14] |
[匈] 阿格妮丝·赫勒. 日常生活[M]. 衣俊卿, 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 178.
|
[15] |
康丽颖.家校共育: 相同的责任与一致的行动[J].中国教育学刊, 2019(11):45-49.
|
[16] |
陈乃林, 孙孔懿. 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J].教育研究, 2000(4):20-23.
|
[17] |
[18] [22]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84、335、469.
|
[19] |
项贤明. 论教育学的边界[J].教育研究, 2017(6):12-19.
|
[20] |
胡德海. 教育学原理[M]. 兰州: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8: 58.
|
[21] |
谭斌. 论教育学中关于“生活世界”的话语[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76-82.
|
[23] |
[德] 伽达默尔. 科学时代的理性[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 15.
|
[24] |
Darling, C.A . Family Life Education[M] //Sussman, Marvin B.(EDT), Steinmetz,Suzanne K.(EDT), Peterson,Gary W.(EDT). 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M].New York:Plenum Press, 1999: 815-833.
|
[25] |
康丽颖. 学科视域中的校外教育理论建设[J].教育研究, 2012(8):25-31.
|
[26] |
吕丽艳. 教育学学科知识地位的回归——也谈教育学的立场或地位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1(3):28-32.
|
[27] |
[德]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 李其龙,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201.
|
[28] |
刘慧, 刘次林, 王玉娟, 等. 指向生命完整发展的情感教育研究(笔谈)[J]. 教育科学, 2020,36(5):1-10.
|
[29] |
冯建军. 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J].教育研究, 2006(3):29-34.
|
[30] |
刘远杰. 场域概念的教育学建构[J].教育学报, 2018(6):21-33.
|
[31] |
石中英. 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 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