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美] 亨利·E·阿利森 .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种解读与辩护[M].丁三东,陈虎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109.
|
[2] |
[4]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29] [德] 伊曼努尔·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50、92、578、54、152、152、57、283、578、46、103,
|
[3] |
[美] 丹尼特. 意识的解释[M].苏德超,李涤非,陈虎平,译.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36.
|
[5] |
邓晓芒. 《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141.
|
[6] |
[法] 爱弥尔·涂尔干. 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67.
|
[7] |
[德] 马克斯·韦伯.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顾忠华,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20.
|
[8] |
[英] 罗素. 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23.
|
[9] |
[10] [法] 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62、37.
|
[11] |
Dobzhansky, T. The Biology of Ultimate Concern[M]. New York: 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1967: 68.
|
[12] |
[美] 罗伯特·K. 默顿.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 唐少杰,等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8: 212.
|
[17] |
[美] 亨利·E. 阿利森. 康德的自由理论[M].陈虎平,译.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11.
|
[22] |
[德] 伊曼努尔·康德.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李秋零,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63.
|
[23] |
钟启泉. “知识教学”辩[J]. 上海教育科研, 2007(4):5.
|
[24] |
[德] 伊曼努尔·康德. 实用人类学[M],郑晓芒,译. 上海: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3.
|
[25] |
[26] 谭光鼎, 王丽云. 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98、98.
|
[27] |
[28] [德] 马克斯·舍勒. 知识社会学问题[M].艾彦,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4:11、11.
|
[30] |
[美] 约翰·杜威. 艺术即经验[M].王承绪,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103.
|